是吃,也是環境的問題 環境正義
端午剛過,夏至即將來臨,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一日,在中國某些地方,卻是狗兒最難熬的一天。
2016/06/22 11762
Camylla Battani,取自Unsplash

端午剛過,夏至即將來臨,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一日,在中國某些地方,卻是狗兒最難熬的一天。

每年夏至(6月21或6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當地民眾習慣在這天大量食用荔枝和狗肉,據信同食可以驅除暑氣,避免熱火攻心。儘管玉林市政府表示,官方並沒有舉辦「荔枝狗肉節」,但在商人炒作與民間投機心態之下,夏至前後大啖狗肉的情況,日益盛行。

玉林市人口約550萬,有華僑與台港等移民一百多萬,是廣西最大、全國著名的僑鄉。根據調查,夏至前後可能高達一萬隻狗兒成為盤中飧,足可見吃狗風氣之盛。也因此日前BBC大舉報導,中國動物保護人士收集到全球1,100萬份請願,希望呼籲取消這個節日。

雖然,中國、韓國等等亞洲國家食用狗肉的歷史已有四、五百年,反對、支持者皆有,但大規模、慶典式的舉辦「狗肉趴」也是這幾年才出現的現象。或許吃不吃狗是個人選擇,但玉林狗肉節背後,卻隱藏著不少健康與環境隱憂。

首先,是狗肉來源,儘管許多店家供稱,狗肉來自養殖場,但根據2015年亞洲動物基金會(AAF)前後歷時4年深入養殖場、屠宰場、狗肉鋪與餐館調查表示:「肉狗養殖場」,遠非網路上宣傳的那樣「繁榮」,難以滿足龐大的需求;即便是有養殖場,其狗只存欄量都非常小,並且自始至終都沒有看到所謂大規模(飼養100隻以上)的「肉狗」養殖場。

相反的,農村犬隻遭盜搶嚴重 ,根據2013年AAF《中國農村狗隻生存及丟失現狀調查》,771個村莊中,70%的村組有狗隻丟失情況發生。高達75.9%的受訪者認為「狗隻被盜用於食用」是農村狗隻丟失的最主要原因。調查還發現,冬季狗隻集中丟失比例最高,達到73.6%,而秋冬季節正是吃狗肉的主要季節。

不少愛狗人士也注意到,運狗車上許多狗兒仍帶著項圈,甚至是穿著衣服的寵物犬;而在玉林當地,狗肉價格介於12-18塊之間,遠低於牛肉、豬肉,對比養殖場飼料、接種疫苗後成本一隻近千,答案已經非常清楚。

狗兒易感染狂犬病、犬瘟熱、傳染性肝炎、傳染性腦炎等多種病毒,而炭疽、狂犬、旋毛蟲、弓形體、支原體等病毒、寄生蟲屬於人畜共患,一旦誤食患病狗肉,對健康危害極大。

由於缺少監管、市場特殊,狗肉屠宰與運送依然傳統,市場後簡陋小屋內血水四散,臭氣沖天,多數犬隻仍採活體交易,也增加了人畜傳染的風險。糞水、血水與傳染病,就這樣肆意的在市區裡流動。情況好些的流入排水溝,傳統點的就往河裡一排,下游經過的家戶只能默默承受,夏日狗肉節期間,烈日曝曬下,更容易造成嚴重的水汙染。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玉林狗肉商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開始舉辦狗肉節,當初地方政府態度是樂見其成,希望藉此吸引遊客,提振觀光。沒想到,旅遊效益未見,卻招致動權人士激烈反彈,形象一夕降至谷底。

玉林狗肉節的發展,我們應引以為鑑,因為台灣各地規畫觀光宣傳活動時,極有可能犯下類似錯誤,事前未評估其對健康、環境可能造成的衝擊,急著找到明星標的創造短期收益,卻缺少永續經營的思考。例如,產業鏈是否完善,高強度密度的活動,當地環境是否可承載,不同宗教、信仰與習俗的民眾,是否可以接受。

像是新北平溪天燈節、屏東黑鮪魚季、花蓮曼波魚季,以及各地風起雲湧的路跑活動等,我們總是在舉辦多屆,略見規模、成效後,才開始考慮到廢棄物、自然生態與永續海鮮等環境議題,徒增困擾。如果在舉辦之初,我們就能先有環境考量,減少相關衝擊,或許,經濟與環境兩者就更有機會兼得。

台灣人不嗜吃狗肉,玉林的問題不容易產生共鳴,但玉林的故事,不只聚焦於吃本身,也象徵著節慶背後可能隱藏的環境問題,值得省思。

而在台灣傳統節慶的背後,也不乏動物權利與環境的課題存在,例如祭拜天公的神豬大賽,動則千斤的神豬,飼育過程為了達到超自然的體態,自然消耗大量能資源、高營養飼料、抗生素等,完全不是過去傳統農家飼養所能達到的水準,這是否是神明所希望看到的景象? 又或是人們自我滿足的象徵呢?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