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治,馬習會還可以談什麼? 環境正義
眾所矚目的「馬習會」即將在週六登場。兩岸分隔66年來,最高政治領袖會面,自然引起高度重視。
2015/11/06 14615
總統府/Flickr

眾所矚目的「馬習會」即將在週六登場。兩岸分隔66年來,最高政治領袖會面,自然引起高度重視。

兩岸分治的事實,不會因為此次會面而有改變。尤其我方已經定調四不:不涉及政治談判、不簽屬任何協議、不發表共同聲明、不會有私下承諾。可以預測此次會面的象徵意義應該大於實質意義。

但筆者關注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今年以來頻頻出訪,與各國元首會面,從中美、中荷、中德、中法等,均共同指向同一目標,那就是以對抗氣候變遷為焦點,在能源、技術、資金等方面,與各國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以中美為例,中國與美國目前世界兩大強權及排名一、二的碳排大國,在2014年底APEC會議上,兩國即聲勢浩大地共同承諾減排目標,並對加入新氣候公約、履行減緩氣候惡化義務積極回應,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緊接著,在今年習近平訪美期間的歐習會中,氣候變遷已成為兩國共同的願景與目標。近日,習近平與法國總統歐蘭德在創新和綠色發展領域上有共識,並且將一起投資核能、再生能源,並共同發表〈中法共同聲明〉。

顯而易見的,中國已經看到這一股綠色、氣候變遷的機運,積極轉化能源、氣候之挑戰,使之成為新的機遇。這樣的作法,也跟「愈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對抗氣候變遷,經濟發展愈好」的趨勢若和符節。中國最近提交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INDC)承諾,在2030年人均GDP排放量減少至2005年的60-65%水準,相較去年提出的2030年達到碳排峰值的作法更為大膽。其企圖心之強烈於此可見一斑。

反觀此次「馬習會」,雙方雖以兩岸領導人身分會面,但從目前的資料顯示,除了歷史定位,以及彼此政治上的盤算外,對於兩岸長治久安與和平穩定是否真能有實質的貢獻,恐怕是讓人懷疑。

如果馬習會也能搭上這股氣候變遷機遇的風潮,為兩岸創造環境永續、氣候變遷、世代發展的條件,勢必可以在政治與歷史定位之外,開創兩岸實質有利的發展。

何樂不為呢?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