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好山好水一定要有歐洲風情? 環境正義
在媒體和商業的催化下,”歐洲”在我們的心目中儼然成了理想生活的代名詞,且同時是愛好自然的象徵。
2014/11/11 14947
Chen Ming Liang,取自Unsplash

在媒體和商業的催化下,”歐洲”在我們的心目中儼然成了理想生活的代名詞,且同時是愛好自然的象徵。歐式生活在我們的想像中,往往揉合著”夢境”和”好山好水”這兩種在現實裡難以企及的美好形象。

進一步衍伸,廣告裡常見的夢幻畫面,是被瑞士一般的好山好水圍繞的同時,又能悠閒享受著法國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最好手上還輕捧盛著法國紅酒的德國水晶杯。

所以聰明的商人們,努力地建立了我們對歐洲的崇拜心理後,更進一步找到商機,除了在百貨、商店可以找到各種其實不合台灣氣候、台灣人體型和需求的昂貴歐洲商品之外,我們也可以在台灣的好山好水之間看到各種歐式風情的民宿、咖啡館、遊憩場地。

於是乎,我們的高山中出現了農場,農場中出現了綿羊和馬匹,這些不該出現在台灣高山的動物還會提供我們餘興表演,比如當眾被剃毛。試問,當綿羊的哀號聲伴隨遊客的笑聲傳遍山谷時,是否真滿足了我們心中對於親近大自然的想望?

2013年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讓我們看見了台灣的高山,在被佯裝成北歐風情的表面下,土地所承受的悲哀,很多人都開始說為了珍惜台灣的環境,不願意再去清境。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承載著我們對歐式生活想望的土地,絕不只是高山,就連我們的良田也是。

雪山隧道開通之後,越來越多厭倦台北擁擠生活的都市人,想要在宜蘭的田野中擁有自己的凡爾賽宮,於是,宜蘭的地平線開始起了不可逆的變化,一畝畝的良田當中,矗立起許多華美的別墅。

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案,允許自然人買賣農地,面積兩分半以上農地,持有兩年以上,就可以興建農舍,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數據顯示宜蘭在2011年1到8月核發的農舍建照比一般住宅還多。

甚至,只要在網路上搜尋一下「宜蘭農舍」就可看見不少地產網站標榜著歐式風情農舍的廣告。但是,良田真能換來歐式的悠閒生活嗎? 知名作家劉克襄就曾指出: 「其實位於水田中央的現代農舍非常不適合平日起居,不方便就醫,也不適合養老和育幼。如果缺乏務農的樂趣,住在水田中央,猶若住在孤島的荒涼,跟在地人產生疏離感,更是破壞環境的元凶。若要遷居宜蘭,應選擇小村聚落或集合式住宅,人才會有互助,充分體驗淳樸的農村生活。」誠哉斯言!

農田改為農舍之後,許多屋主因發現照顧一片土地太過耗時耗力,就乾脆將屋前屋後都變為水泥地,就這樣,宜蘭的良田漸漸被水泥化,難以恢復原貌。這樣的風潮,已經造成當地農民的困擾,本月17日,一群小農更發起了「搶救農田地景行動誓師大會」,呼籲政府修法保護流失的宜蘭。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嚮往好山好水的居住環境,但當我們想把好山好水變為私人產業時,反而就失去了它,不論是保護高山或是農田,不能只寄望政府修法執法,更不能期待商人會自動放棄利益,更重要的力量,是消費者的行為,就如同最近消費者共同抵制黑心食品商一樣。

若有一天,我們也因著愛護土地,不將良田變泥地,不去過度開發高山上的有限地景,台灣的土地樣貌,才能不被商業所扭曲,真正回歸自然。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