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不是健康的唯一,改善環境更是一帖良方 環境正義
髒亂的環境會加重醫療費用負擔,連帶使低收入戶病患在營養、學習與住宿的支出及品質下降,造成惡性循環。
2014/04/02 15423
Online Marketing,取自Unsplash

髒亂的環境會加重醫療費用負擔,連帶使低收入戶病患在營養、學習與住宿的支出及品質下降,造成惡性循環。這些人需要的是更好的醫療? 還是保持健康的基本生活資源?

《韓非子‧內儲說上》提到:「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漢書•五行志》亦說明:「秦連相坐之法,棄灰于道者黥」。天啊,古時候將灰燼這類生活垃圾倒在大馬路上的人要被斷手、黥面,現代人很難想像吧!

上述嚴刑峻法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秩序的安定,因為揚起灰塵會造成彼此衝突,雖然刑罰很重,但是不揚起灰塵相對容易,所以是治理所必要。

現代社會當然不會以此刑罰治理環境。但要如何轉換呢?

大家都了解,居住環境髒亂是健康惡化的潛在因子,改善環境,是保持健康的有效藥方。榮獲Forbes雜誌列為2011年世界重要的社會企業家Rebecca Onie,就看到「健康與居住環境」兩者之關連性,思考改變傳統醫療看病給藥模式的可能性。

Rebecca在大波士頓法律援助處實習的時候,從低收入戶病患身上,發現環境對健康所造成的深遠影響。髒亂的環境會加重醫療費用負擔,病患可支配的金錢就更少,進而導致營養、學習與住宿支出及品質下降,造成惡性循環。Rebecca開始思考,什麼才是這些人所需要的,是更好的醫療(藥品)嗎? 還是保持健康的資源與支持?

在這樣的理念下,1996年Rebecca於波士頓創立非政府組織健康引導(Heath Leads),提倡改善病患基本生活需求(如營養、供熱/冷、有品質的住房)是健康照護系統必須具備的一帖藥方。經過近20年的努力,已成為1千萬美元規模的社會企業,於全美15間醫院推動相關計畫。

Rebecca的想法比現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健康促進作法更進一步,也就是洞悉到醫療體系不能只侷限在醫療本身而已,還要關注到病患身處的環境與其他影響健康的因素,醫院的社工或其他志工人員,在整個醫療體系的角色得到重新的定位與調整,因此帶來改善醫療與健康的效果。

日前台北市發生獨居老人凍死的社會事件,鄰居求援民政、社會、衛生、環保與警政等五單位後,仍發生悲劇,令人感慨。Rebecca跟老人的故事提醒我們,如何調整既有的醫療與社會福利體系的思維,將彼此的功能與角色重新定位,並強化橫向連結,確實可以消弭健康與社會照護的不平等,共同提高全民福祉,是值得公、私部門一起嚴肅面對的課題。

由此延伸,隸屬於不同管轄單位下的社工、醫療與環境資源,在「全民」健保的大框架下如何整合運用,值得省思。改善環境,成為保持健康的有效藥方已被醫界所接受,這是結合上述三者優勢的有利契機,台灣能否如非政府組織健康引導一般,開創出資源整合的新模式,有待一起努力。

本文刊載於全球中央2014年4月號。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