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能落實社會責任的影響力投資 環境正義
人們開始樂觀地以為公司可以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又積極做社會公益。
2014/06/17 12845
Robert Stump,取自Unsplash

隨著各界對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期許與要求,社會責任投資(SRI)開始興起,加上道瓊永續指數(DJSI)等金融工具推波助瀾,人們開始樂觀地以為公司可以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又積極做社會公益。

Deborah Doane在2005年發表被美國大學課堂使用最多的文章「The Myth of CSR」(企業社會責任的迷思)對此假設提出質疑。十年後來看,她所提出的迷思依然存在,其中之一就是許多公司從事CSR,是基於商業因素,當公司被股東利益主導,以投資報酬率(Return onInvestment, ROI)為指標,公益作為就只能做做表面工夫了 。

因此,在ROI之外,愈來愈多人提出用社會影響力指標來評估投資效益,也就是社會影響力投資(Social Impact Investment,SII),它雖然是SRI的一種形式,但和SRI最大的不同,是它以賺錢為手段,社會責任為最終目的,而SRI常常以社會責任為手段,賺錢為目的 。

社會影響力投資特別關注對社會或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它的投資對象可能是從事社會或環境公益的非營利團體,但投資於營利的「社會企業」是日漸明顯的趨勢。社企藉由商業營運機制來從事公益事業的作法,讓一般企業找到共通的「語言」而更願意投入,使得CSR的落實方式更加多元、也更有效。

CSR從傳統作法如符合環保工安衛法規、捐款贊助社福環保行動,到提出節能減碳、生態保育、社會正義等自願性承諾目標,已是很大的躍進,如今投資社企或類社企可能讓公司找到更大的發揮空間、更正面的企業形象與力量。

國際企業目前有幾個作法與社企合作,其一是購併,例如L’oreal買了堅持不用動物測試的Body Shop;其二是企業內部的社會或環保計畫投資,例如聯合利華社企專案Shakti協助印度女性創業家;其三是技術移轉或分享專利,例如葛蘭素藥廠和開發中國家社企分享藥物的專利資料庫來治療熱帶疾病;其四是社企基金或天使創投,投資和育成新創社企,例如美國E+Co提供資金、貸款、業務開發及技術支援給新能源相關NGO或社企,這些單位致力於解決因使用化石燃料導致的環境和健康問題。

不以賺錢為最終目的的社企可能很難取得銀行貸款,但新加坡星展銀行2012年起開風氣之先,提出支持社企服務,包括優惠貸款利率、減免手續費用,以及提供財務和商業的諮詢服務 。

環境方面的社企投資,比濟貧、社會正義等領域更易藉由創新模式獲取收益,因此國內外的發展也方興未艾。例如巴拉圭Chololo Agro公司用環保、低碳方式栽種瑪黛茶,在兼顧環境與農民的生存下發展經濟。台灣歐萊德公司從國外髮妝品代理商轉型成為國內唯一從設計、研發、製造到行銷、銷售服務等全程貫徹低碳、綠色認證的企業,在市場漸受消費者及投資者的支持。

相對於歐美投資市場以法人為主,台灣以散戶居多,不會把CSR列為選股優先考量,因此社會責任投資在台灣可能較難推動。然而,台灣人的愛心捐款向來不落人後,大型災難的捐款金額常讓國際社會印象深刻,同時也愈來愈有環境意識。

關心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力投資可將慈善捐款轉而投注在從事公益事業的企業,同時用大眾熟知的企業運作方式來評估及監督其績效,甚至因此而獲利,相信是台灣可以積極推廣的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模式。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