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的弦外之音 環境正義
今年6月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吉娜.麥卡錫對外宣布將對美國國內數百座火力發電廠制定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即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達到減少排放30%目
2014/07/23 13087
Nuno Marques,取自Unsplash

今年6月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吉娜.麥卡錫(Gina McCarthy)對外宣布將對美國國內數百座火力發電廠制定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即以2005年為基準,在2030年達到減少排放30%目標。

此舉衝擊美國600座燃煤電廠,被視為歐巴馬宣示因應氣候變遷最具體的展現。與中國大陸並列全球兩大排碳國家的美國,願意改變過去20年不作為的態度,積極制定嚴苛減碳目標,政策一出,讓全球環保人士為之鼓舞與振奮。

但深究之下,歐巴馬此舉的考量,很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減碳,更可能是為了要加速頁岩氣的開發,是整體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

花旗集團於 2014 年 5 月底,發表兩份與煤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報告,分別是《新的電力平衡,由短暫的天然氣過渡到可再生能源》(A New Balance of Power, A Short Gas Bridge to Renewables),與《全球暖煤:當週期性供應遇上結構性需求》(Global Thermal Coal: When Cyclical Supply Met Structural Demand),描述煤業前景堪憂。

一般認為,由於頁岩氣提供充足且價廉的天然氣供應,美國減碳將先轉換為以天然氣為主,花旗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表示天然氣將只是一個相當短暫的過渡時期,因為可再生能源如風力及太陽能的成本急遽降低,很快就會低於天然氣發電的成本。

花旗表示煤炭的需求將面臨結構性的衰退,頁岩氣只是第一擊,接下來風力、太陽能,以及非常規的天然氣生產技術,如生質天然氣,將持續侵蝕煤炭的價格優勢與市場需求。

若照花旗報告的思維來看,歐巴馬宣布的燃煤電廠政策,只是錦上添花的加速燃煤電廠的淘汰而已,必然可以獲得環保人士的肯定,但其背後真正的目的,仍與國際政治與能源角力有關。

預期美國將以頁岩氣的新優勢,在外交上與俄羅斯、中東進行能源抗衡,成為新一波的電力新平衡關係,既有助於美國的國際地位,又具有市場的意義,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且是一項穩賺不賠的政策。

根據臺灣電力公司103年年報所示,我國電力業102年度火力發電溫室氣體排放量,燃煤就佔近7成。

另一方面,我國進口能源比率在2008年就高達99.23%(含煤、石油、天然氣及鈾),但化石燃料總有開採用盡的一天。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近百年來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已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

台灣在2008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二億五千七百多萬公噸,占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1%。 這樣的狀況,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國防、溫室氣體減量和經濟自主性上,都是很大的隱憂。

歐巴馬管制燃煤電廠背後最大的考量其實是能源轉換,美國因為想推動頁岩氣以和歐洲的再生能源抗衡、同時擺脫俄羅斯和中東的影響,才促成了限制燃煤電廠的政策。

從美國的例子看來,若要說服一個政府擺脫骯髒能源,很悲哀的,環保的考量看起來並不是主要驅動力,必須要靠著政治氛圍和經濟考量。台灣似乎連基本條件都不具備。

另一個雪上加霜的情況是,台灣即使想被京都機制管制都無法如願,更加使政府對於管制燃煤電廠缺乏動機。如果要說服政府推動管制甚至逐步淘汰燃煤電廠,比環保訴求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國家安全。以台灣在國際上相對弱勢的地位,能源的自給自足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台灣的能源99%以上都靠進口的狀況下,如果要淘汰燃煤電廠,而且不考慮建核電廠的情況下,惟一的出路能不靠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嗎?有別的選項嗎?相信答案應該非常清楚了。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