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交到接受,解讀潘基文在杭州領批准書隱含的國際現勢 環境正義
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G20)甫落幕,近十年的經濟低迷氛圍,在此次的峰會中反而不見蹤影。
2016/09/07 14614
Yeo Khee,取自Unsplash

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G20)甫落幕,近十年的經濟低迷氛圍,在此次的峰會中反而不見蹤影。

中國開大門、廣邀開發中國家參與,在G20之外,有另一群廣大的「群國」聲音隱然響起;美國給足中國面子、一應一和在主力議題有高度共識。當前世界兩大強權,定調「工業國」與經濟發展將朝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貿易互惠、重工業為經濟主體的轉型發展,就像是向全世界合力推銷兩強共造的一艘21世紀諾亞方舟,呼籲各國趕快結伴上船一起創造未來,可別落於後頭、被全球暖化的衝擊給吞噬。

相比之下,歐洲主打的人道與和平議題,此傳統的聯合國精神似乎已經無法取得關注,更無法博取同情與協助。更在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遠道而來到中國杭州省,陸續接下中國與美國的批准書這一刻,已經為聯合國的統治時代劃下一定程度的句點。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七月時,便向世界各國訂下9月21日的行事曆,邀請各國元首前來紐約總部遞交批准書,但中國在九月初G20安排的批准橋段,瞬間改變了世界局勢,到紐約的政治趨勢,已經轉為到中國。落寞的紐約對照風光的杭州,世界已經向有實力者靠攏,不再因為愧疚而向歷史的道德責任屈服配合。

能讓潘基文秘書長親自到中國領取批准書的,並不是中國或美國、或任何一個國家的面子,過去聯合國的超國家地位,從未因個別國家主權政治力量而降格,未來想必也不會。因此,讓潘基文降尊紆貴收卷的,是中國與美國在國家自主承諾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mmitments)書中所展現的氣候治國魄力與實力。

中國在2015年第一季末準時繳交國家自主承諾貢獻報告,中文14頁、翻譯成英文20頁的報告書中,將開放二胎化的人口紅利計入,而大膽提出60~65%的人均減量目標,已展現超越世界各國的野心與自信。直接明文放棄化石產業的低成本誘惑,積極開發非化石技術與基礎建設,提出非燃煤電力在2030年從2014年的4150萬千瓦,上升到6280萬千瓦,更設定目標在2050年超過兩倍的成長到9000萬千瓦,這已經幾乎完全取代2014年燃煤電力的發電量。 世界各國憑什麼相信中國做得到?過去中國式的資本主義、一帶一路的帶動、以及供給側改革等等,均展現中國政治領導的高度治理能力。

美國簡短五頁的「簡歷」 (cover letter)做為報告書,背後支撐的是558頁的《1990年到2004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與碳匯清單》分析報告與數據做為論據。充分展現科學調查、驗證與分析的實力,以及實務研究推動政策落實的執行力。但過於側重減量並聚焦在國內氣候治理的格局,缺乏在調適、資金、技術以及能力建構的投入,也讓美國在中國之後交出批准書的政治順序,似乎顯得恰如其分。

台灣過去在國際舞台上,總是被視作為實體的角色,而感到顏面無光、或感覺低人一等、沒有國格。但現在的國際社會,歷經二戰後的分裂與獨立,以及脫離殖民運動已六十年,似乎也不再緊抱國家主權的金鐘罩,聯合國勢力的削弱、全球化浪潮的減速對比多邊和雙邊關係的蓬勃發展,顯見已經進入另一波的國際競爭社會,論國家領導人對國內治權的統馭力、與經貿依賴對象談判的實力、以及聯合開發中國家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利益共享」永續競爭力。「三力」併發的新國際現實豈非明顯?

面對這樣的國際情勢,台灣除了加入聯合國這樣的議題選項之外,是不是更應積極加入現在正在進行式中的《巴黎協定》、展現我國的氣候治權和民主法治實力,才是臺灣做為政治、法治、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任何方面來說的「實體」,取得國際社會一席之地的絕佳機會!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