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邁向生態城市的內在矛盾 環境正義
在過去20年以來,高雄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稱職」的吸納鋼鐵、石化、水泥等重工業的進駐,其代價則是被遮蔽的天空以及隨處可聞的刺鼻氣味。
2015/06/05 14611
蘇柏安(CC BY-NC-SA 2.0)

小說家王家祥曾如此譬喻:「台灣島的形狀,就像隻鯨魚一樣。台北都會區是其腦部,宜蘭則剛好是噴水孔。中央山脈則像是脊椎般。嘉南平原,則是鯨魚的腹部。而高雄很不幸的,則是排泄處。」

如此形容高雄雖有些不堪與偏頗,但其實卻一點也不為過。在過去20年以來,高雄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稱職」的吸納鋼鐵、石化、水泥等重工業的進駐,其代價則是被遮蔽的天空以及隨處可聞的刺鼻氣味。也因此過去高雄給人的印象,除了是文化沙漠,更多的是煙囪聳立、煙塵蔽日、貨輪密集的勞動工業城市。

然而隨著環境意識、永續概念的興起及縣市合併資源整合等因素的衝擊下,高雄逐漸有了些微的改變。在2013國際宜居城市獎中,高雄市獲得4金3銀3銅,是全球第一也是台灣第一。 這樣的殊榮令人為之驚訝,卻也說明了高雄的轉變,已有別於過去的一番景象。

也因此近年高雄以生態城市的目標前進,積極推動各項永續發展策略如:公園綠地的更新與開闢、低碳運輸、太陽能光電運用、綠能產業等建設。最近更率先成為全台首個建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城市,和NGO、社區團體簽訂合作協議,透過社區和保育團體,定期定點進行標準化的生態調查,建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在此同時,高市環保局也於日前發表「高雄市生物多樣性電子書APP」 ,內容含蓋高雄市14處綠地公園、濕地等介紹,收錄了29種鳥類鳴叫聲以及相關資訊。

更重要的是,未來與政府的都市計畫區和保育圖層套疊後,資料庫不僅可分析出高雄市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熱點和生態敏感區域,更可作為開發計畫的參考。

在此次標記的14處公園綠地,其實也包含了先前因蓋圖書館而引發爭議的中央公園。當時因該區豐富的生態及近50棵大樹面臨移植而引起反彈。事件擱放至今也近一年多,無任何進度也無市府單位的說明。

若高雄市的目標是朝生態城市邁進,而建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目的之一是促進都市開發計劃和保育之間的平衡,那麼中央公園蓋圖書館事件,文化局在資料庫之一的中央公園挖綠地移樹蓋水泥建築?這樣的矛盾,是否代表了高雄市各局處的思維欠缺通盤性的整合?而建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甚至是生態城市的目標,看來也相互違背?

當然,發展生態城市和建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確實都是美事。然而環境的問題永遠不單純只是關係著人,更多的時候是攸關整個生態物種的問題。而所謂的生態城市,如果只是打著環保、永續等關鍵字的口號和說帖,那麼到頭來也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最終還是一場生態災難。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