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適合帶手機到學校嗎? 環境正義
根據國外統計顯示,人們每天光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的時間就高達3小時40分鐘,占總使用時間的90%(只有10%用來講電話),並且平均每6.5分鐘檢查手機一次
2016/09/10 14919
Rahul Chakraborty,取自Unsplash

自從賈伯斯在2007年發布第一代iPhone後,智慧型手機正式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與溝通方式,大多數人可能已經記不得上一次「一整天」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是什麼時候。

根據國外統計顯示,人們每天光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的時間就高達3小時40分鐘,占總使用時間的90%(只有10%用來講電話),並且平均每6.5分鐘檢查手機一次。

如同所有科技,手機也同時具備優點與缺點,就看我們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是功能強大的聯繫工具,同時可以搜尋網路資料;但也會降低使用者注意力,或因為擔心錯過訊息而影響睡眠品質與增加壓力。

聽起來很可怕對吧,因此,我們更注意這樣的負面影響也將在兒童或青少年的身上出現,如果毫無節制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未成年人的大腦運作方式與成年人不同,他們更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且自制能力更弱。

然而,智慧型手機在校園的普及似乎成為風潮。去年3月紐約市長白思豪以「促進學習資源平等」為由,宣布全面解除紐約市學校的手機禁令,改由學校自行決定。在台灣,教育部早於2011年訂定「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允許中小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但禁止在上課時間使用。據報載,台灣有超過8成國中小學生攜帶手機上學,其中九成是智慧型手機。

去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研究指出,開放學生攜帶手機到校會降低學習成果。這是完全可以想像的情形,一個這麼好玩的「玩具」放在抽屜或書包,學生一邊聽課一邊要抗拒誘惑,專心上課談何容易!另外有加拿大研究顯示,一個班上如果有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即使沒有使用的學生,專注力也會受影響。況且老師還要分心制止學生偷玩手機,必然會降低上課品質。

除了降低專注力外,智慧型手機也會降低溝通品質。有研究讓受測者兩兩面對面聊天10分鐘,其中半數受測者帶著手機,另外半數手上只有紙本筆記本,測試結果顯示,保有手機的受測者多數感覺無法與對方交朋友。

此外,「擔心錯過訊息」 (FEMO,the fear of missing out的簡稱),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現象。而智慧型手機優越無比的溝通性能,將大幅加深青少年對它的依賴,例如不斷在上課時間開手機檢查Facebook或Line,增加焦慮感。

這樣的想法或許很老派,但即便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可以成為學習的工具,還是不適合出現在學校或課堂上,因為它本質上是娛樂功能大於學習功能,這是超乎國中、小學生控制能力的科技誘惑,並且將減少與同學「面對面」互動的機會,使他們遠離現實世界--許多地方的小朋友叫得出的寶可夢怪獸比真正的動物還多!

科技的發展沒有極限,但對使用者來說,適當的選擇與價值判斷是必要的。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