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提醒,天然氣排放與健康風險高度相關 環境正義
,除二氧化碳外,也要關注第二多的溫室氣體甲烷(天然氣主成分)減量
2021/05/11 15071
圖/Pexels

5月6日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CCAC)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名發布之《全球甲烷評估》報告指出,除二氧化碳外,也要關注第二多的溫室氣體甲烷(天然氣主成分)減量,積極努力下,至2030年人為甲烷排放量最多可減少45%,協助達成《巴黎協定》將世紀末全球增溫限制在1.5˚C以內的目標。

甲烷是強力溫室氣體,也是形成地面臭氧、誘發哮喘的空氣汙染物,甲烷減量45%,可望預防26萬人死亡,77.5萬例哮喘就診,730億小時極端高溫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以及每年造成2500萬噸的農作物損失(因增溫減產)。

多數人為甲烷排放來自於化石燃料(35%)、廢棄物(20%)和農業(40%)部門,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加工和分配佔23%,而煤炭開採佔12%,相對於廢棄物與農業部門,化石燃料相對容易定位和修復甲烷洩漏並減少排放,具有2030年貢獻減量30%的潛力。

化石燃料無論是燃煤或燃氣,對環境影響可概分為全球性的「溫室氣體」,以及區域性的「空氣污染物」排放;依照天然氣生命週期又可分為,境外生產加工與運輸,境內燃燒前儲存與運輸(氣體洩漏),燃燒後空氣汙染物排放(健康衝擊)。

由於天然氣是氣體,除直接帶動發電廠燃氣渦輪發電外,還可另外連接一組蒸氣渦輪,構成「複循環」系統增加效率,每單位能源生產之碳排放比燃煤低4至5成,被視為邁向能源轉型終點「零碳」排放之過渡選項。

各國為了達成能源轉型2050「碳中和」目標,大致可分為:直攻高再生能源(德國、奧地利)、高天然氣(台灣、以色列、荷蘭)、維持核能路徑(法國、烏克蘭、匈牙利、日本),氫能源雖偶有討論,但係基於高再生能源基礎之應用,非屬獨立路徑。

其中,燃氣發電占比較高國家其天然氣自產率普遍偏高,僅台灣、日本自產天然氣少但大量使用(台38%;日39%),台日增氣思維接近,均用於填補減廢核後核能發電缺口,其次是減少燃煤用量。

台灣不是天然氣產國,大量使用天然氣情境下,境內除加強運輸、儲存等氣體洩漏外,最值得民眾注意的,為燃煤轉燃氣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累積與健康危害。

事實上,燃煤與燃氣發電都會產生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臭氧(O3),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與重金屬,燃煤電廠在各方面汙染物都較燃氣來得高,唯獨氮氧化物排放差異不大。而高溫燃燒後產生之氮氧化物容易與空氣中物質結合形成霧霾,如1952年倫敦著名煙霧公害事件即造成四千人死亡,十萬人受呼吸道疾病影響。

不重視「空氣污染物」總量累積之效應,是政府誤導民眾以為「天然氣低碳且對健康無害」之矇騙手段,最關鍵的工作,還是要「抑制總發電量與化石燃料用量」,以及依照當時氣象條件與污染物擴散速度進行總體減排調度,而「空汙總量」概念,一直是「空氣汙染防制法」第3條沒有落實之痛點。

對於增加各類空汙總量對居民健康影響等,能源轉型政策均未有說明,也忽略「增氣減煤」只是能源轉型過渡階段,最終目的是要盡可能去化石燃料,落實「空氣汙染防制法」總量概念,確保民眾的健康。

但這些重要討論,已消失在充滿對立的藻礁三階討論中,忘了為何需要能源轉型。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