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不是氣候解方,而是問題所在 氣候變遷
近期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研究報告指出,天然氣在開採、運輸、燃燒過程洩漏的「甲烷」,已經成為全球暖化的主因,影響甚至比煤炭更大。
2018/01/25 65997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Andrew Burton

近日美媒報導台灣已與美國簽訂20年合約,今年起每年向美國購買80萬噸天然氣,價格預估為107億美金,占目前天然氣總進口量的5%。這項採購只是開端,因為在非核家園「願景」下,預計到2025年天然氣用量將成長80%,同時燃煤用量也將在明年達到高峰,比現在高出15%。

據統計,近三年來全球天然氣產量成長22%,主要可歸因於美國自2007年起本土頁岩油氣產量激增。2009年迄今,美國天然氣產量已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除國內消費外還有餘力出口。

燃燒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約為燃煤的6成,一度被認為是從燃煤過渡到再生能源的「橋梁」。但近期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研究報告,正式破除這樣的迷思,指出天然氣在開採、運輸、燃燒過程洩漏的「甲烷」,已經成為全球暖化的主因,影響甚至比煤炭更大。

一般認為天然氣在開採過程只要有2~3%的洩漏,其對全球暖化的危害就會大於煤炭。進入2000年後,全球甲烷排放快速增加,NASA研究確認主因就是來自天然氣開採過程的洩漏,並對全球「煤改氣」趨勢發出警告:各國不斷擴增的天然氣管線與燃氣電廠,恐將進一步把人類推向氣候混亂的懸崖。

NASA的警訊無非要世界各國別把天然氣當成萬靈丹,甚至奉為「乾淨能源」,因為這種迷思可能為導致天然氣的「盡情使用」,反而讓地球暖化加速。

我國雖然沒有大規模開採天然氣,但在接收、儲存、液態天然氣氣化、管線運輸至火力電廠、家庭、工廠的過程中,有多少甲烷洩漏無人能知。特別是台灣天然氣管線老舊,而氣體洩漏又與氣壓有關,在用氣量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洩漏的風險就越來越高,不但增加溫室氣體,更有公共安全的疑慮。

預計未來20~30年內台灣還要繼續仰賴氣電、煤電等化石燃料,為了兼顧環境品質,應該參考環保先進國家規範大幅加嚴空污排放標準,並要求更高品質的燃料品質與減污設備,老舊電力設施如果改善後仍然無法達到標準,就應淘汰。

目前台灣的空污標準中,氮氧化物與硫氧化物的標準幾乎是世界最寬。蔡政府在2016年更以天然氣是低污染能源為由,獨步全球公告天然氣設施不受空污法處罰。天然氣發電雖然不太會產生硫氧化物,但燃燒過程產生的氮氧化物仍然是燃煤的4成,而氮氧化物正是形成霧霾的主要空氣汙染物。國內12家氣電廠已有半數已申請「空污法豁免權」,2家已通過。

這個世界不存在沒有代價的能源,從燃煤過渡到天然氣,目前看起來對減輕地球的負擔幫助有限,再生能源也還只是核能、化石燃料的配角。在天然氣與燃煤用量同步增加,空污法規又鬆綁的情形下,可以預見2025的天空將比現在更灰暗,面對這樣的可能危害以及NASA的示警,政府還能視而不見嗎?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