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育新思維,美國藍山復育戰略 生物多樣性
自1991年起台灣禁伐天然林,至今僅剩下小規模疏伐、林相更新。但,​究竟什麼樣的方式對待森林才是​正確的呢?
2017/02/28 64725
老鷹盤旋在人為控制的灌木叢林火旁,等待獵食 (Mount Etna Caves National Park, Central Queensland; Photo Credit:Mark Marathon,創用CC BY-SA 3.0連結)
台灣林業政策受到國際保育趨勢的影響,自1991年起開始禁伐天然林,至今僅剩下小規模疏伐、林相更新。但,不干擾森林,真的是對森林最有利的保育方式嗎?美國森林保育策略最近的新嘗試,或許可刺激台灣思考這個問題。

自1960年代起,美國林務局(USFS)投入大量經費,進行積極性的森林火災預防,沒想到2015年卻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森林大火,光是奧勒岡、華盛頓州就燒毀了21.5萬公頃的森林,將近7個台大實驗林。事實上從2010年至今,美國西北部的森林火災有愈發嚴重的趨勢,遠超過史上任一時期。 

究其原因,是因美國西北部森林大多為乾旱林(dry forest),主要為耐火性的樹種如花旗松、西部黃松等,這些森林更新以往是靠自然野火,然而這些年來因為人為介入防止天然林火,林下萌生許多耐陰性樹種,導致森林過度鬱密( overcrowded),累積過多的燃料所致。

為此,美國林務局於2015年9月開始規畫『藍山森林復育戰略』(Blue Mountains Restoration Strategy;又稱藍山森林韌性計畫Blue Mountains Forest Resiliency Projet) ,並開始一連串實驗,利用積極手段來疏伐過度鬱密的林地,透過擇伐、機械疏伐與計畫性燒除等手段達成,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讓林火再次扮演其在自然界的角色(reintroduce the natural role of fire)。

藍山復育戰略實施區域位於美國的奧勒岡州東北部及華盛頓州東南部,範圍廣達230萬公頃(2.3萬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二個台灣大小,包括Ochoco、Umatilla、Wallowa-Whitman三個國家森林,這個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提高森林韌性,加強森林對干擾的抵抗能力;而藍山復育戰略則是2013年建立的「東邊復育戰略」(Eastside Restoration Strategy) 大計畫中的一部分。

在擇伐、機械疏伐以及計畫性燒除等手段中,執行人員最喜歡的是以林火燒除,因為成本最便宜也符合當地的生態特性。天然週期性的林火多半是較為安全的「地表火」,然而過度鬱密的森林引發的常是危險的「冠層火」,不但容易燒毀不耐火的林木,連耐火的花旗松等樹種也會一併燒死,甚至一發不可收拾,也是近年美國森林野火愈發嚴重的原因。

除了對森林採取積極的疏伐手段,藍山復育戰略也與當地的部落、社區以及森林保護組織密切合作,提供原住民放牧狩獵的場地,以及優先增進當地林木業的就業機會等等。疏伐後的林木除做為高品質的大型木材,同時因奧勒岡當地的啤酒業十分興盛,較小直徑的木材,部分作為栽植啤酒花的攀緣木,部分則留在現地當作森林地表的有機覆蓋物。

去年(2016)林務局提出「人工林經營方案」 ,計劃五年內將台灣目前百分之一不到的木材自給率,提高到百分之三,打頭陣的就是日據時代種植,一萬一千多公頃的柳杉。但除了柳杉外,還有廣達40萬公頃的人工林,因為保育政策而任其老化。

台灣中高海拔山區,不乏許多樹脂豐富,如紅檜、二葉松等依靠林火更新的樹種 ,原本就容易發生火災;再加上未被疏伐、利用,過度鬱密的人工林來火上添油,更加重管理上的負擔。

在乾旱頻傳氣候變動更劇烈的今天,過去一味防堵林火的方法,將更顯吃力。美國藍山復育戰略對林區經營、疏伐的森林政策新思維,或許可提供林務局借鏡,從提升整體森林韌性角度思考,或許局部破壞反而可以成就整體生態系的穩定,焉知非福。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