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氣候績效倒數…落實比大內宣重要 氣候變遷 氣候政治
台灣不需要因為CCPI超差排名而自暴自棄,但必須深刻體認高碳產業轉型的艱巨性、必要性以及迫切性。不能坐等「科技」救贖。
2023/12/09 1579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副秘書長鄭佾展

備受國內輿論重視的德國看守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八日公布結果。今年在評比的六十四個國家(含歐盟)裡,因前三名從缺,台灣名列第六十一名,排名倒數第七,穩坐氣候績效「非常差」的評價。政府深覺顏面掛不住,但這個國際間長期監測各國氣候績效的重要指標所透露的訊息,卻是值得認真面對的。

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CCPI從二○○五年起每年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公布,評比範圍涵蓋全球超過九成碳排,可說是台灣氣候政策的諍友。CCPI評比分為溫室氣體排放(四十%)、再生能源發展(廿%)、能源使用(廿%)與氣候政策(廿%)等四大項,前三項依據客觀量化數據,第四項則是專家意見。換言之,科學數據占比高達八十%,並無人為偏頗的疑慮。

環境部曾多次表達CCPI引用資料有誤、排名不具參考性,但十幾年評比下來台灣穩居後段班,令人無法忽視箇中原因所在。今年評比,分數最重的溫室氣體排放大項排名更創下第六十四名劣跡。這是因為在共同但有差別責任原則下,根據人均GDP與經濟發展等各項指標,將台灣視為需要承擔更高減量責任的已開發、先進國家,在巴黎協定控制世紀末增溫不超過攝氏兩度、最好低於一點五度目標下,為台灣設下二○三○年人均碳排二點七公噸的高標準。倘若台灣中期減量力度不夠,進步幅度較其他先進國家更慢,且以發展中國家寬鬆目標自視,全球排序將很難翻轉。

相較之下,由專家評比的氣候政策大項則名列第廿四名,是四類指標中表現最好,已充分反應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提出二○五○淨零戰略等政策之企圖心。可見CCPI評比提醒的是:做的比說的更重要,有氣候政策不夠,更重要的是落實。

正在杜拜召開的聯合國COP28氣候變遷大會,我國由環境部長薛富盛率團參加,但面對國際訴求二○三○年再生能源提高三倍、二○五○年核能提高三倍與去化石燃料倡議,薛部長聲稱,台灣再生能源「成長率」有廿二%,二○五○年可達卅%,以台灣低再生能源現況得出高成長假象,且速度仍然落後國際廿年,顯然還沒有認真面對問題。此外,薛部長甚至斷言核能是假議題,無視多國與再生能源投資提升,並加大核能投資、發展核融合等新技術倡議,將非核枷鎖牢牢套在本應具有韌性的氣候政策之上,自縛手腳;去化石燃料則是禁忌中的禁忌,避而不談。這樣的心態,無助於迎向國際挑戰,並作出減碳實績。

CCPI可視為國際「高標準」之二○五○淨零路徑稽核,從評比開始至今,前三名國家從缺,四大指標均沒有取得「非常佳」評價的國家出現即可觀之。台灣不需要因為CCPI超差排名而自暴自棄,但必須深刻體認高碳產業轉型的艱巨性、必要性以及迫切性。

不能坐等「科技」救贖,愈晚減碳壓力就愈大,時間並不站在台灣這邊,政府不應將精力放在氣候大內宣上,既不誠實,也有漂綠之嫌,結果是減碳績效不善,愧對後代子孫。


* 本文經修改標題後,刊登於民國112年12月9日 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628690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