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投資自然,加大力道因應極端氣候 氣候變遷
拚減碳之外,政府調適措施更要務實。重視投資自然,推動城市綠化,以綠地降溫等方式因應極端氣候,並進行市民氣候教育與健康調適。
2022/07/18 11172
田宥妡/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副秘書長鄭佾展

今年5月臺灣月均溫不到攝氏25度,是千禧年以後的新低。最涼爽的一個月,讓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彷彿成為狼來了一般的笑話,但真是如此?

事實上,此刻歐陸各地正遭逢熱浪反覆侵襲。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更發布有史以來首次異常高溫「紅色警戒」,預測18日和19日英格蘭部分地區將發生攝氏40度的破紀錄高溫,並宣布為全國緊急事件。

於此同時,英國(UKHSA)同步發布第四級高溫警報(最高級),其定義是:「當熱浪太嚴重或持續過久,以致影響超出健康和社會照護系統所能負荷」;英國衛生部更提醒,極端高溫來襲時,不僅高危險族群受威脅,亦會造成健康民眾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臺灣受益於四面環海,溫度變化較為平緩,感受不似歐陸民眾明顯,但切不可忽視極端氣候此一不可逆之變化趨勢與健康風險。

然而,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07-111)」健康領域裡,衛福部雖規劃「低溫及年節時期加強關懷弱勢民眾專案計畫暨高溫關懷服務」行動計畫,但最新報告揭露,迄今三年,衛福部只發過兩次公文提醒各縣市政府協助遊民等弱勢民眾避暑,統計各縣市提供飲水、防熱宣導、發放扇子與帽子等零星服務,甚至於提供緊急收容安置 5人次等都列為政績。從109年度衛福部用於本項之補助經費只有九萬元可清楚看出,政府嚴重輕忽氣候調適之態度。

拚減碳之外,政府調適措施更要務實。「班班有冷氣」,夏月天天補助學校電費八小時,與校園減碳工作相悖,慷納稅人之慨;以及「屏鵝公路種樹百里」,名為種樹,實為電纜線地下化,趕在選舉年發包的高額計畫(49億)。這類政府自創,以氣候為名重新包裝之「新綠色基建設施」,不但對氣候調適幫助極有限,也大幅排擠調適資金使用。

相比之下,近年來國外更重視投資自然,推動城市綠化,以綠地降溫等方式因應極端氣候,並進行市民氣候教育與健康調適。例如,2015年起,九百萬人的大都會倫敦發起「讓倫敦成為國家公園城市」的市民運動,在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支持下,力推超過200個綠地改善項目和種植17萬棵樹木;2019年倫敦進一步頒布「倫敦國家公園城市憲章」,做為建設基準。

現在大倫敦近半的城市面積為綠地(包括公私有公園、花園與林地)覆蓋,薩迪克.汗市長也因為這些極親民的調適措施而深受愛戴,順利連任。

投資自然的氣候時代意義,是在累積自然資本,善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協助調適。投資自然的當下,新增綠地有益於民眾,樹木所增加之碳吸存,「增匯」也有益於未來世代。投資自然即是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所肯認之「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亟待政府與企業重視。也有益於未來世代。投資自然即是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所肯認之「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亟待政府與企業重視。

* 本文刊登於111年7月18日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468289。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