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抬頭看?別鬧了! 氣候變遷
有趣的是製片者還倡議一個行動平台,呼籲觀賞影片者一起加入,不管是個人、社區或職場,立刻採取力所能及的行動吧!人人都可以救地球,以自己的方式!!
2022/01/25 11968
NIKO TAVERNISE/NETFLIX

看過Netflix製作的影片”Don’t look up”的人,大概都會心領神會,這是一部關於氣候變遷隱喻的電影,即使一顆直徑5到10公里的彗星(氣候危機)即將撞上地球,政客還在爾虞我詐,還在勾心鬥角;人們則一副漫不在乎的樣子,末日將至,渺小如我(輩),還能做什麼?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對月!


這部由李奧納多迪卡布里歐、珍妮佛羅倫斯主演的電影,片中呈現科學家的精準預測與判斷,彗星的大小、路徑、直面撲向地球的速度,但政客視之為荒誕,憑什麼能夠這麼篤定?不是A咖的科學家的話能信嗎?等到其他重量級科學家也背書,政客開始利用民心騷動,一心一意還是為了贏得選舉。


這樣的情節,像極了氣候政治。不管科學家如何證實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已經造成二氧化碳濃度的不合理增加,影響海洋的酸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川的融解、生態系統平衡,從1992年通過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迄今,已經三十年,人們依舊猶豫不決,不願意斷然割捨化石燃料這個元兇,還在等待奇蹟,政客也好整以暇,「那是下一代的事」,「眼前我還有更重要的事」,結果就是危機愈演愈烈,幾近失控。


片中的美國女總統Janie Orlean就是這樣擱置急迫的危機,決定以後再說,留給下一代。彗星撞地球?別鬧了,不要抬頭就好了!就這樣,人們成為鴕鳥,將視野停止在海平面,以為天空會自己歲月靜好,彗星於我何有哉?現實上,氣候危機不也是如此。政客在聯合國氣候大會爭論不休,糾結科學之證明程度,爭論歷史碳排責任應該由誰承擔,年復一年,拖延採取氣候行動。更甚者,還以權力者的傲慢,堅持否定氣候科學,復辟化石燃料的地位,這些都比電影更真實的反應了我們所處時代的荒謬,尤以政治為甚。


電影裡的媒體更是一絕。談話性節目視科學家所說的彗星撞地球為刺激收視率的題材,面對科學家的指證歷歷,名嘴還是愉之,悅之,看笑話,且重要性還排在明星緋聞之後,即使彗星即將要撞上地球了。


所謂正規的傳統媒體一樣沒有好到哪裡去,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政治,而不是人們對彗星撞地球的真實了解。社群媒體更是一大亂源,一堆流竄的錯誤資訊充斥在人們的手機、電腦,愈是危機當前,人類的腦袋似乎愈像荒原。彗星如此,氣候危機也是。也許是彈性疲乏吧,也或許是人們不能鎮日浸淫在末日的恐懼吧,媒體對於氣候危機一向是冷處理,受眾不喜歡,媒體也不想自討無趣?關於氣候危機,就交給一些簡易圖表跟影片,草草了事,過眼即忘。


這些背景加總,於是,產出一種新型希望,那就是將未來交給科技,科技會幫人類解決這一切惱人的問題。片中原想以飛彈攔截彗星,粉碎於天際,但超級富豪卻緊急叫停,理由是科技發現在彗星採礦的技術,可以作為新的能源。這個景象是不是跟氣候變遷的新科技很像?就等著新科技將二氧化碳打到太空或地底,或者快速移除,然後一切照舊,我們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用擔心。


氣候危機的形成不像彗星撞地球那麼單一,必須同時兼顧去化石燃料、保存碳匯、停止不當的產業開發、污染生態系統等等。更棘手的是權力失衡導致的貧窮、種族、歧視等。片中的彗星撞地球過於急迫,只剩六個月,現實上的氣候危機則看似遙不可及,還要等到世紀末?其實更健康的自然世界是眾人之事,是新的政治必須回應的事。


有趣的是製片者還倡議一個行動平台,呼籲觀賞影片者一起加入,不管是個人、社區或職場,立刻採取力所能及的行動吧!人人都可以救地球,以自己的方式!!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