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永續林業,先從好種子做起 生物多樣性
目前林業經營,從採種、育苗、栽植到樹木撫育,都採發包作業方式,大量委託廠商辦理,林務人員已退居二線。如何確保好的種子,是林業管理的重大挑戰。
2016/12/23 65455
Photo Credit:David Stanley
有好的種子,才有好的樹木。簡單的道理,卻不容易做到。

一般來說,種子供應來源可分為:林務局或相關機關自行採集、公開委託林業經營者代為採集、與研究機構交換,以及種苗商買入等方式;如果使用到品質低劣的種子造林,樹木可能會有生長緩慢、樹形變形、易罹患病害、早熟且易早衰、多遭枯損等不良表現,折損造林美意。

但目前林業經營,從採種、育苗、栽植到樹木撫育,都採發包作業方式,大量委託廠商辦理,林務人員已退居二線,擔任監管角色;在承辦人員避免圖利廠商的心態,以及「最低價」得標的實務操作下,林務工作是否能持續維持高品質,很大程度要取決於現場監工的用心。而其中,對品質要求極高的選種、採種工作,是最為人擔憂的部分。

林木育種學入門告訴我們,林木的好壞性狀會遺傳給下一代。高大挺直生長勢旺盛的林木,結實量一般較少,種子大多集中在樹冠;反之,種子生產量大的林木單株,大都樹形較彎曲低小。

廠商將本求利,自然不會選擇困難度較高的樹木取種,畢竟,種子看起來都差不多,因為品質不容易衡量,容易有爭議,契約也多以量計算;更惡劣的可能直接向國外買種湊數,以次(假)充好,像是外來種陰香,假扮台灣土肉桂(種子、幼苗不容易辨識),就是血淋淋的例子。肯真正花工夫到深山取種的,多只有具責任感的林務單位或是研究人員而已。

採種工作大部分為外包,短期內也許看不到影響,但三四十年後,當我們希望利用森林,維繫森林生態健康的時候,就可能會浮現。 

那麼,什麼是好的種子?

如果是人工林的話,大型林場多會自行培育種苗,如同農場育種一般,留下最健康,帶來木材最大收益的種苗,絕對不會隨便去野外採集,這樣風險太高也不確定品質是否穩定。樹木種子也會有豐年、歉年之分,萬一連年歉收,不就倒大楣了?

如果是保育林的話,會希望保有健康且多樣的樹木基因,不希望種子產地過度集中,而是要有不同品系,不同地方生產之種子。當然,母樹頭好壯壯,屹立挺拔、生長勢良好的樹木是上上之選,但相對難採、量少。

無論是以利用或是保育為主的森林,外包採種都不容易產生好的結果。

更讓人擔憂的是,在台灣90多種造林樹種當中,只有台灣二葉松、香杉、台灣肖楠及台灣杉等少數4種重要原生樹種有建立種子園,以及牛樟建立採穗園,可提供高品質的種子幼苗,其他則仰賴野外採種。

所幸,一部分林務人員開始重視這項隱憂,據媒體報導,東勢林區管理處這幾年林務人員回歸專業,著手發展採種、育苗工作,至今已累積八種樹種的採集經驗,並撫育成苗。這樣的改變,是否也會發生在其他林管處不得而知,外界也無從了解目前林務系統內,自行與委託採種間的比例。但從媒體報導內容來看,自行採種應該還是少數,不然也就不需要大肆讚揚了。

今年4月林務局才提出5年內林木自給率要從不到1%提高到3%,開始計畫性疏伐多達23萬公頃的人工林;但今日的人工林是20、30年或更久之前所留下的資源,當我們利用之後,要再種回去時,用的是不是「好種」就非常重要。

永續林業要先從重視種子開始,林業復興的第一步,要從基本功開始苦練。別小看一顆顆的種子,綠色希望就在其中。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