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類族群消長與環境敏感度 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
Lonesome George,孤獨喬治,是一隻平塔島象龜的名字,一種幾乎可以宣佈滅絕的物種在世上僅存的唯一個體
2014/11/05 15033
Vince Smith(CC BY 2.0)

Lonesome George,孤獨喬治,是一隻平塔島象龜(Geochelone nigra abingdoni)的名字,一種幾乎可以宣佈滅絕的物種在世上僅存的唯一個體,在掛上極稀有的光環之下,孤獨喬治成了全球知名度頗高的動物明星。

但在2012年6月24日,這位孤寂的動物明星,在眾所關注下,劃下了生命的句點。一個物種道別百萬年來演化艱辛的路程,退出了世界的舞台。

而這只是檯面上的故事,我們不曉得,每分每秒,還有多少物種面臨這樣的危機,只是牠們來不及受到鎂光燈青睞,來不及有人為牠們的生存環境發聲。其中兩棲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更是與人類息息相關。

兩棲類位於營養階層中層,在食物鏈中扮演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其需仰賴濕潤環境的獨特生理特性,和幼體水棲、成體兩棲的生理構造,讓這個類群在與生態環境互動上有極高的敏感度,生存易受到人類導致的水質的汙染而受到威脅,因此兩棲類常做為水質監測的重要指標生物之一。

但近十年來,全球兩棲類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全球兩棲類評估(2004)指出,全球5,743 種兩棲類中,有1,856 種(32.5%)正受到威脅(即列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名錄中,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物種)。

導致這樣的可能原因很多,舉青蛙為例,青蛙的幼體(蝌蚪)仍需生活在水中,成體可棲息在陸地或者樹上,待繁殖期才會回到水邊或者找尋有積水樹洞產卵(樹蛙),這樣的生活史使得青蛙不僅受到水質汙染的影響(如工業廢水、農藥汙染、殺蟲劑),森林的破壞、馬路開發(路殺)都會破壞其棲地完整性,加上氣候變遷,紫外線增強,對兩棲類重要但脆弱的皮膚造成傷害,也使外溫(或稱變溫,即體溫隨環境改變而變動的生物)的兩棲類生理周期甚至生殖能力受到干擾。

人類工商業行為引進的外來種,如過去曾被引進做為料理的美國牛蛙,在逃出圈養圈之後,快速適應環境,依靠其龐大的體型,以本土蛙類為食,造成所到之處無一倖免,讓原本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水域,到了夜晚只傳來陣陣低沉如牛的鳴叫聲,這般危害引起保育團體下達追殺令,才得以控制住一場生態浩劫。引進的物種還可能帶來可怕的瘟疫,如可能源至非洲的蛙壺菌病(chytridiomycosis)就因非洲爪蟾販售做為觀賞寵物而傳播,造成兩棲類的大滅絕事件。

兩棲類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蛙類、蟾蜍,對於清除居家環境的蚊蟲有一定的貢獻,但過去因為農藥濫用、建地開發,兩棲族群衰退,現在都市地區還需靠化學藥劑的噴灑來預防飛蚊等病媒,長輩述說的童時趣味,田家樂釣青蛙的體驗不再,夜間,田野僅存一兩種蛙類互相唱和。

兩棲類對於環境獨特的敏感度提供我們很大的警示,當牠們消失,代表的不只是生物多樣性的降低,而是環境健康亮起紅燈,無論水質、森林或是氣候,值得關注。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