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巴黎協定前景仍不樂觀--以Mary Robinson女士的諍言為例 氣候變遷
聯合國聖嬰現象及氣候變遷特使、前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森女士(Rt. Hon. Mary Robinson)近日站出來呼籲英國和德國儘速檢討其氣候政策。
2016/07/21 10599
European Parliament/Flickr

聯合國聖嬰現象及氣候變遷特使、前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森女士(Rt. Hon. Mary Robinson)近日站出來呼籲英國和德國儘速檢討其氣候政策。起因是德國政府原承諾要在2018年結束燃煤電廠,現在卻無差別地提供所有電廠穩定的供電補助,變相鼓勵燃煤電廠。英國則成為G7國家中,唯一對石化產業減稅、並且縮減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補助的國家,據估計,此舉將導致在2015-2020年間,花費掉數十億(billions)英鎊的納稅錢。

英德兩國受到難民政策和脫歐公投的衝擊,輕易地遺忘了去年年底的承諾,以及今年地球日在全球轉播見證下簽字同意加入巴黎協定。

讓甫從伊索比亞親身見證到極端氣候的災難後返國的羅賓森女士看不下去,發表聲明 ,要求英德的領袖儘速修正錯誤的政策,實現對巴黎協定的承諾,並且堅持英德身為氣候領袖的格局與行動,莫在巴黎協定通過後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船過水無痕。

在2015年年底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談判會議上,196個國家一致通過「巴黎協定」,當代表超過55%全球總碳排放量、55個以上的國家批准通過後,就會正式取代京都議定書,積極落實並監督各國到2050年前,宣告讓化石燃料步入歷史、結束依賴化石燃料的經濟發展模式,並且控制本世紀增溫在2℃以內、最好是不超過1.5℃。

聯合國更積極創造舞台,加速各國簽定、批准,帶動各國政府在國內社會的討論、政策和立法等。包含在2015年4月22日地球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簽署儀式,175個國家現場簽署,至今已經有19個國家批准通過,但只佔全球總碳排的0.18%。

英德連番的脫序行為,其實隱約道出了歐盟在巴黎協定的角色退化,過去主導京都議定書通過並落實的歐盟,如今備受挑戰,但過去在京都議定書規範之外的中國和美國兩大碳排大國,是否會成為未來巴黎協定的重要支柱?前景並不樂觀。

今年11月,很快的第22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談判會議要在摩洛哥首都馬拉喀什(Marrakesh)召開,要怎麼樣延續羅賓森女士這樣的錚言與監督力量到談判現場?甚至到巴黎協定真正施行?若詳查當前各國提交共189國「國家自主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Determined Commitment)報告書,不只魔鬼藏在細節裡,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需要我們持續關注、監督。特別值得所有關心氣候變遷與氣候正義的朋友共同關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宣布將在9月21日將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巴黎協定「批准」大會,邀集各國領袖前來批准,延續422地球日簽署大會的動能。能否達成目標?我們要持續觀注。

台灣也沒有任何樂觀的道理。在非核家園的主軸政策方向下,燃煤電廠趁勢復活,但相關的標準卻付之闕如;臺灣的INDC管制目標企圖不夠,充滿對於現實的妥協。

如此內外交雜的不利因素,讓人對於後巴黎協定的情景感到憂慮。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