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還能年年有「魚」嗎? 水與海洋
只要我們調整心態,愈來愈懂得怎麼吃魚,在什麼時該吃什麼魚,漁民也能愈來愈有永續海洋的觀念,年年有「餘」。
2016/10/11 61242
圖/flickr/_paVan_

年關將近,家家戶戶必定少不了聚餐或是吃團圓飯,餐桌上更是少不了象徵年年有餘的魚貨料理,但你是否曾經想過,在這些美味佳餚進入口中之時,海洋的生態系統也漸漸被破壞著。

專家指出,全球海洋漁業資源正面臨著嚴重的「過漁」威脅,許多研究顯示海洋資源管理不當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而對於熟悉並仰賴海洋維生的漁民在參與漁業管理時也必須了解這問題背後的重要性。


過漁(overfishing)一詞是指過度捕漁或過度捕撈,對海洋資源造成不永續的行為方式,若不制止此一現象,未來的海洋資源將會短缺匱乏、生態失衡。

依照其性質分類可將過漁區分成生物學過漁和經濟學過漁。另外,生物學過漁又可分成生長型過漁和補充型過漁;經濟學過漁可分成超容量過漁和過量投資。


近日,一份刊登在《自然通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全球漁獲量實際下降速度比聯合國官方數字快了三倍,其主要元兇就是過度捕撈。其中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捕撈資料較少包含小規模、休閒運動或是非法捕魚的數據,同時並未計算被拋棄在海中的漁獲。該研究顯示1950年至2010年的年度漁獲量遠多於官方統計數字,但1996年高峰年之後,漁獲量下降速度遠比官方數字快;FAO資料顯示,1996年漁獲為8600萬噸,接著每年減少40萬噸。相對的,在這份研究中顯示高峰年漁獲為1億3000萬噸,但之後每年減少120萬噸。該篇研究的主要作者Daniel Pauly教授更指出漁貨量減產速度快不是因為各國減少捕撈,而是因為每年都會有一個漁場被捕撈殆盡。

過魚的情況是全球性的,台灣也不例外。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就提出預警:「海洋總體狀況如果再不改善,二○四八年我們真的可能會沒有野生魚類可吃。」再不警覺,以後過年是不是還能有魚吃?恐怕還不一定呢。


台灣在國際海洋健康指數(OceanHealthIndex, OHI)的評比下,顯露非常令人憂心的海洋保育不良問題;值得自詡為海洋國家的台灣深自省思,我們是否吃太多魚了?或者,我們是否太不懂得怎麼對待魚了?


人類該不會等到喪失原有生態系統的那天,才會驚覺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挽回即將耗竭的資源,相關單位也積極呼籲永續海鮮的重要性,同時教導大家如何友善的選擇漁產,除了「海鮮指南」的傳授秘笈之外,也可以透過政策引導漁民捕魚的種類與一般民眾的食用習慣,提倡食用目前數量仍足夠的迴游性魚類,例如鬼頭刀、飛魚。另外,像是扇貝、白帶魚、秋刀魚、鎖管、軟絲、透抽也很推薦食用,這些生物皆食用天然的植物性餌料,不僅數量充足,對人體也相對比較健康。

只要我們調整心態,愈來愈懂得怎麼吃魚,在什麼時該吃什麼魚,漁民也能愈來愈有永續海洋的觀念,相信以後過年我們還是可以吃到魚,才能真正年年有餘,而且是海洋再次富足的「餘」。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