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甲烷排放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黑數 環境正義
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為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
2021/05/08 17788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政府提出2025能源轉型目標占比為天然氣50%、煤30%、再生能源20%,但外界並不清楚甲烷的排放問題,形同黑數。

依《2020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統計,甲烷占總排放量約1.5%(4315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屬於能源部門排放為0.25%(721千公噸碳),比例看來不高,但這正是「不完善方法學」所帶來的錯誤結果。

台灣排放清冊是根據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統計方法(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計算,IPCC提供適用於「全世界」的各類排放系數,各國再依如能源使用量等活動強度計算。

IPCC方法學是「極度簡化」衡量各國科技水平後所提供之「最基本」推估模式,未考慮到實際管理情況,所得結果必然「低估」排放量。2020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研究即指出,人為甲烷排放比過去所知高出25至40%,原因在於低估能源部門甲烷洩漏。

目前能源轉型規畫,天然氣從2000年10.5%,將增加到2025年50%,遽增5倍。核能退場後,燃煤與燃氣高達8成,這些都將產生絕大部分不屬於IPCC方法學統計範疇之甲烷排放,是政府在力推天然氣之前,完全沒有準備的一塊。


甲烷排放路徑包含,「生產端」煤礦、油田與天然氣田之排氣、噴焰燃燒、探勘、生產與濃縮精煉,「運輸端及使用端」之陸海運輸與儲存、配送、操作維護等,生產端與運輸端之排放卻不屬於我國溫室氣體排放計算範疇,但台灣現在就是全球第五大液化天然氣(船運)進口國,對於引領削減甲烷排放可以有引導地位。

使用端與國內運輸部分,主要來自於天然氣接收、降壓、儲存與(管線)運送等過程,2017年美國普度大學和環境保護基金(EDF)研究指出天然氣發電廠甲烷洩漏約為0.5%,如果達3%,減碳效果將比燃煤電廠更差。報告並指出,甲烷平均排放率比電廠提報政府數據高20至119倍,比精煉廠提報數據高10至89倍;2018年國際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研究認為,天然氣發電廠普遍存在甲烷洩漏黑數。

2020年歐盟提出甲烷減排戰略(EU Strategy to Reduce Methane Emissions),推動立法對能源業甲烷排放進行強制測量、報告和驗證(MRV),提升基礎設施(生產、運輸和使用)的排放洩漏偵測,以及強化洩漏後的修復能力等。

甲烷洩漏問題,絕對不是台灣國家排放清冊統計僅占0.25%的小問題,即使以美國研究天然氣發電廠提報數據與實際最低差距20倍計,也是排放占比達5%的大事情。相對於歐盟積極處理甲烷減排,政府絕口不提此議題,居心叵測。


本文經修改內文後刊登於110年5月7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