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文明思索初探 環境正義
如同視力檢驗時眺望遠方的那一棟可愛的紅色小屋(或熱氣球),若我們回望文明的源頭,那裡通常坐落著一棵樹。
2021/05/21 18296
Image by AStoKo

如同視力檢驗時眺望遠方的那一棟可愛的紅色小屋(或熱氣球),若我們回望文明的源頭,那裡通常坐落著一棵樹。

那棵樹可能是佛國曾庇蔭悉達多王子的菩提樹,也可能是在無憂的伊甸園唐突出現的罪惡蘋果樹。數百萬年之前,我們可以在東非大峽谷的樹上找到人類的祖先露西(Lucy)。露西的年代是人類演化的分歧點,南方古猿越來越常到樹下活動,演化出更強壯的下肢,但代價是退化的攀爬能力,不知經歷多少次同伴從樹上摔下的悲傷後,最後選擇了離開森林走向草原,300萬年沒有回頭。

有了「文明」之後,樹在人類的眼中可分為三種型態,森林、樹木與木材。幽暗的森林是令人敬畏的、老樹與大樹是神聖的、木材是實用的,既可作為燃料、工具、建材,又是讓音樂家、藝術家、作家展現才能的載體(樂器、雕刻、紙張)

美好的事物總是吸引人們目光,當我們讚嘆人類文明中璀璨奪目的木文化時,科技的力量已讓人們漸漸不再敬畏森林、不再崇拜古樹、就連木材也逐漸被各種化學合成物取代,森林被道路切割而破碎,人為破壞與氣候變遷讓老樹減少了一半以上。

BBC曾經在”What if ”專欄中刊登過「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樹木都消失會怎麼樣?」的文章,目的是呼籲人們重視森林的退化問題。題目很吸睛,結論很聳動(沒有樹人類會滅絕),但教育的效果恐怕是有限的,因為除非人類發明取代樹的自然服務功能的技術,否則當然不可能讓樹完全消失。

問題在於,人類的故事還再繼續,而且希望「永續」,接下來的篇章中,樹在人類文明中的角色是什麼?是燃料或物品原料、還是固碳的工具?法律體系是否繼續將有100萬棵樹的森林與城市中的一棵樹都視為「地上物」,而任憑有權人處置?森林/樹木的價值是不是只能量化為木材售價才能計算?在對抗氣候變遷時,清除森林來鋪設太陽能板或架設風電機組會不會成為選項?人與森林的關係會不會被簡化為完全不能利用砍伐或相反?

在過去,「文明」一詞的對應是「野蠻」、「未開化」,這種分化法使文明帶有「歧視鏈」的性質,例如清朝與英國互相認為對方是蠻族,而較為原始的部落往往被認為是野蠻的。這種定義方式在今天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觀下,已難以被接受,如果我們重新將文明定義為「為弱勢者、為後代子孫著想的人類群居秩序」,那麼樹木在新的人類文明中的名字將不再是受人支配的「物」,而是提供人類發展良好環境最重要的「夥伴」,這是將是「人與樹平等」的新文明型態。

如果有一天人類找到文明起源的那棵樹,不妨順著它仰望滿天星斗,我們會發現樹是宇宙灑下的種子,是天人之間的連結,是溫柔的導師,教導我們學習謙卑。

Image by AStoKo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