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坑凹植法是加速廢耕地綠化造林的好方法 氣候變遷
美味可口的高冷蔬菜大家都喜歡,但很少人知道,背後的環境代價超乎想像。
2020/10/16 19359
圖/uniquedesign52

美味可口的高冷蔬菜大家都喜歡,但很少人知道,背後的環境代價超乎想像。

臺灣中海拔的一些山區,包括丹大、梨山、武陵等地,早期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剷除了原有的森林,種植高麗菜等短期作物。為求快速提高生產量,種植多採全面整地、引水灌溉、大量使用肥料,甚至撒上大量石灰減少病害等方式,造成土壤物理、化學結構破壞,難以自然演替、重新成為森林。

以雪霸國家公園為例,2008年,國家公園收回武陵一帶高麗菜園,當時天真地認為,停耕菜園過去用這麼多的肥料,應該很快就能長回原有森林。然而,5年過去一棵樹都長不出來。

經過多年調查,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邱清安副教授團隊認為:種源缺乏、乾旱逆境、動物啃食、養分不均等情況,都是樹木生長的障礙,有待一一克服。

邱副教授認為臺灣赤楊是武陵地區常見的原生優勢種,易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生長快速,原住民亦習慣於山地廢耕後種植赤楊以恢復地力,是當地廢耕地復原造林之最佳樹種。然而,即使是特選樹種,用一般傳統「平植法」仍然無法成功,必須改為「苗坑凹植法」才有機會提高樹木存活率。

「苗坑凹植」步驟為:(1) 挖除表層約10 cm深之表土,棄置不用;(2)繼續下挖至底土層,挖出土壤保留準備回填;(3) 將樹苗放入植穴,回填後植穴表面約於比周邊地表低10 cm。苗坑凹植法屬於樹木深植(deep planting)方式之一,有助於集中雨水,保持表土水分,使樹苗更快接觸到濕潤底土,協助樹苗適應於乾旱環境。

經過一年半監測,凹植樹苗不但成活率大幅提高至七成,每年之樹苗高度約可增長90 cm, 地徑約可增長1.3 cm,有機會達成武陵廢耕地再造林之目標。

上述臺灣赤楊案例讓人振奮,但事實上臺灣本土生態復育實際操作案例卻是寥寥可數。嚴謹的生態復育造林,是以種植當地原生種為目標,但大部分樹種是所謂雜木(指當地還來不及研究、認識樹種,並非無價值),有待研究團隊持續挖掘。

破壞容易復育難,下次買高冷蔬菜前,請回想邱副教授「十年種一樹」的辛酸。

備註:本篇研究報告請詳見「邱清安等。2019。臺灣赤楊於武陵廢耕地造林之新途徑:苗坑凹植法與復育策略。林業研究季刊41(1):49-64」、「邱清安。2019。讓樹回到原是森林的地方—武陵廢耕地的生態復育。科學月刊,第454期」。

對於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邱清安副教授研究團隊工作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擊收看TEED影片「幫觀霧山椒魚找一個新的家」:
http://www.teed.org.tw/content/film.aspx

#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邱清安副教
#高冷蔬
#廢耕地綠化造
#土地零退
#聯合國生態系統修復十年倡
#歡迎加入粉絲團按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