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漢堡」可以叫漢堡嗎? 環境正義
在台灣,吃素的人愈來愈多
2020/01/07 20939
Photograph: Alamy

在台灣,吃素的人愈來愈多,「素肉」、「素雞」很常見,為了跟肉、雞區別,我們會在前面加個「素」字。近年歐美國家也因為健康或環保理由流行素食,特別是豆腐做的漢堡肉或香腸特別受歡迎,但廠商並不在名稱上加以區分,因此引發了爭議: 漢堡與香腸究竟是不是非要「肉做的」不可?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歐洲法院在2017年曾經禁止非乳製品取名「牛奶」(milk)、「奶油」(butter)、「鮮奶油」(cream)之類。例外則是「冰的鮮奶油」(ice cream)、「杏仁牛奶」(almond milk),但「大豆牛奶」(soya milk)還是不行。判斷很細緻,卻不容易掌握。


去年歐盟因為禁止不含肉類的製品取名為漢堡(burger)、香腸(sausage)、牛肉(steak)或薄肉片(escalope)而受到嚴厲批評。有人認為法院還沒有針對人類的惻隱之心加以規制。環保人士對歐盟的施壓愈來愈大,不只是因為語言的問題,也懷疑歐盟受到肉製品產業的影響。「素食漢堡」的內容如何?能否來自動物死屍?都存在爭議。
法律的問題能不能用語言解決?


如果法律背後的道理是不可言說的,那麼,不管語言是激情的、暴力的、花俏的,都是沒有效果的,頂多產生一種警惕、一種勸說、一種反諷,卻無濟於事。


這個世界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溝通,而溝通的問題通常是因為語言。


語言是巴別塔,混亂的根源。


有一個態度對語言問題是重要的,那就是不在事先就完全相信或拒絕。


台灣曾經因為「沒有米的米粉」可不可以叫做米粉而產生爭議。


每個詞語、文字都有其源頭與沿用的意義,如果引起消費者的誤認,就可能會有法律的介入。不只是食品問題,其他經濟、財政、數位等產業也都有類似問題。


語言經過時間與空間之洗練,常會有不同的意義與作用。伏爾泰就說過,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地中海不是地球的中心;大蘋果不是園藝栽種的;


歐盟的多種族、多元文化背景,對於語言運用及其引發的責任常有意在言外的解讀,顯然在所難免。儘管羅馬條約要求尊重會員國的文化,但到底怎麼尊重?顯然路途尚遠。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