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的未來:2020年IPEN全球大會會議紀實(2020.2.6-10 @衣索比亞) 環境法治
IPEN,全名為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nternational Pollutants Elimination Network),其宗旨是「無毒的未來」
2020/04/09 20524
84817271_10216810254190555_6146970224965976064_n

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nternational Pollutants Elimination Network, IPEN)的宗旨是「無毒的未來」。1998年為打擊農藥污染而創建。本會作為IPEN網絡一員,長期與IPEN共同監督全球化學品安全。


IPEN全球NGO大會於2020年2月6號到10號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巴貝近郊的湖區Bishostu舉行,有來自全球多國的超過一百位NGO代表參加,本會亦受邀參加。


IPEN網絡主要針對持久性有機化合物(POPs),但後來將關注範圍擴大到鉛、汞等重金屬,電子和塑膠廢棄物等,這兩年以塑膠為核心向外擴張到海洋塑膠微粒汙染,以及石化產業鏈的化學危害。氣候變遷和化學污染的相互助長以及電子產業的勞工化學暴露則是另一個新焦點。為了符合關注化學品的增加,IPEN名稱中的P也在2019年從「POPs」變更為「Pollutants」。


可以說,IPEN是監督國際或各國毒性化學物質監管工作最有力的國際非政府團體。現在,IPEN成員來自全球125個國家的550多個非政府組織,為了提高對非歐洲地區的關注,每年一次的大會在世界各地舉行,這次是在非洲。


近年來IPEN成功促成國際上列管高危險農藥硫丹、和家庭與工業廣泛使用的阻燃劑等19種有機化合物,成功推動水俁公約(Minamata Convention)成為國際第一個有拘束力的水銀管制公約,並在全球多國推動限制塗料含鉛濃度的立法。這些成就來自於IPEN「由下而上」的網絡模式:將全球分為英語非洲、法語非洲、中歐、東歐、高加索與中亞、拉丁美洲、中東、南亞、東亞與東南亞等九個區域,分別成立區域中心,透過區域資訊的密切交換,勾勒全球毒性化學物質流佈與危害的概況,並由IPEN總部在國際三大化學公約與SAICM等國際化學品管制會議中,集中力量針對危害最大的化學品提案禁制。IPEN成員在全世界進行的產品化學濃度測試超過任何一個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為無毒倡議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


五天的會議總共舉行超過30個session,主題概略分為:全球化學品使用與管制趨勢介紹;區域問題與行動;成員能力建構;完善IPEN網絡。會議摘要如下:


一、對抗石化產業鏈


2019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4)發布《全球化學品展望II》報告指出,到2020年將無法實現「將化學品和廢棄物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的全球目標。雖然存在解決方案,但迫切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採取更具野心的全球行動。特別是全球化學產業的增長與石油化學工業關係密切,全球持久性化學品中有90%以上來自七種石化產品:苯,甲苯,二甲苯,乙烯,丙烯,丁二烯,甲醇,由於水力壓裂(fracking)提高低成本天然氣的利用率,促進了多個地區的化學品生產,也促進塑膠生產:目前的塑膠產量為每年3億噸,預計達到2050年達到每年20億噸。


石化產業帶動全球化學產業的增長,IPEN成員分別對石化產業各階段進行監督、防堵汙染。美國的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指出,美國是現今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第一大國,超越第二名的加拿大多達8倍,並帶動密西西比河沿岸從路易斯安納州到德州的石化產業鏈。CIEL觀察到產業鏈周邊居民有更高的罹癌率,但美國政府一直告訴居民是他們飲食習慣不好。報告人也指出,台塑計畫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投資94億美元的石化園區「陽光計畫」,預估每年可能排放1,350萬噸溫室氣體,相當於2018年全美年增排放量的10%,並已取得空汙和水汙的排放許可。CIEL對抗石化產業鏈的策略是:一方面對個別汙染案支持居民提起訴訟,讓投資意願轉趨保守,另一方面對政府政策進行遊說。


馬來西亞的「檳城消費者聯盟」則報告塑膠廢棄物跨境移轉問題。自從2018年中國大陸禁止進口塑膠廢棄物後,馬來西亞出現大量以回收為由的非法進口的塑膠廢棄物,2019年5月馬國環境科技部大動作將塑膠廢棄物送回來源國澳洲、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和孟加拉,但問題仍然存在。


除了防堵非法運輸外,IPEN也強力反對用焚燒方式處理塑膠廢棄物,因為焚燒會產生戴奧辛,汙染食物鏈,應該採用非焚燒的技術將塑膠內含的持久性有機化合物消除後再加以回收。關於焚化爐汙染問題的未來挑戰包括:將WI(垃圾焚化爐)飛灰定義為POPs廢棄物等級、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廢棄物一般技術準則中採用非燃燒技術、在斯德哥爾摩公約清單中列出溴化戴奧辛(PBDD / Fs)、將受WI灰污染的場所納入POPs受污染的地點


二、強化國際公約對有害化學品的管制


(一)《巴塞爾公約》(The Basel Convention: International Controls on the Waste Trade)


報告人Jim Puckett是巴塞爾行動網絡(Basel Action Network,BAN)的創辦人。本公約分為軟法與硬法,軟法部分如呼籲各國自主減量、管理廢棄物,硬法部分包括對廢棄物的分類,分為「有害廢棄物」和「其他廢棄物」,以及對這些廢棄物的跨國運輸禁令。2019年的COP14中有兩項重大成就:第一是《巴塞爾公約禁令修正案》(Basel Ban Amendment)正式成為國際法,禁止富國向窮國出口電子廢棄物、廢船等危險廢棄物,不論對方是否同意。此一修正案被譽為全球環境正義的里程碑式協議,但日本、美國、南韓、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持續反對。另一項成就是一部分的塑膠被認定為公約中的「其他廢棄物」。


Jim Puckett表示,在全球範圍內,促進全球環境正義的最重要概念是法律。目前巴塞爾禁令的缺口包括:


1.並未禁止非附件七(開發中國家)向任何國家出口有害廢棄物,


2.也未禁止附件七國家(已開發國家)之間的進出口,


3.對象不包含「其他廢棄物」(塑膠、家庭垃圾、焚化爐焚燒家庭垃圾的灰燼成為漏網之魚)。


Basel Convention Plastic Waste Amendments


2021.1.1生效


在2019年4月29日至5月10日的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會議上,各國政府對《巴塞爾公約》進行了修正,將塑膠廢棄物納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中,這將使全球塑膠廢棄物貿易更加透明和得到更好的監管,同時也確保其管理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更安全。同時,建立了新的塑膠廢棄物合作夥伴關係,以動員企業,政府,學術和民間社會的資源,利益和專業知識,以協助實施新措施,提供一系列實用支持,包括工具,最佳實踐,技術和財政援助。


從2021年1月起:


•       合法出口塑膠需要事先取得進口國的知情同意、書面許可


•       禁止出口廢棄物到禁止進口的國家


•       不得向非締約方出口或進口(除OECD內部間)


⟹美國出口將大幅減少


對於NGO來說,2020年防堵塑膠廢棄物跨國移轉的努力方向包括:


•調查豁免的危險塑膠


•制定廢棄塑膠的合理管理環境準則


•要求政府進行廢棄物進口法規的修正


•了解《巴塞爾公約》規定的塑膠廢棄物事先知情同意的要求


•倡導禁止進口塑膠廢棄物的禁令


•參與塑膠廢棄物合作夥伴關係(例如收集資訊的工作組)


(二)《斯德哥爾摩公約》(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全名是《持久性有機化合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目的是禁止全世界最危險的毒性化學物質,2004年生效,目前有184個會員國。首批列入公約受控名單的12種POPs包括有機氯殺蟲劑:DDT、氯丹、滅蟻靈、艾氏劑、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毒殺酚﹔工業化學品:六氯苯和多氯聯苯﹔無意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或燃燒生產的副產品:戴奧辛、呋喃。


此一名單在2009年(硫丹、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9項)、2011年(安殺番)、2013 (HBCD)、2015(CNs、HCBD、PCP)、2017(溴化阻燃劑)、2019(全氟辛酸銨(PFOA))持續增加。


PFAS指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也稱為高度氟化的化學品,2018年斯德哥爾摩的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Review Committee (POPRC-14)會議建議列為附件A物質,2019年斯德哥爾摩公約COP9的決議為:全球禁止PFOA和150多種相關物質,但有8種豁免禁令,直至2036年完全禁止使用。


《斯德哥爾摩公約》的背景下,IPEN已成功推動:


•       全球禁止使用溴化阻燃劑和其他具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性的添加劑塑膠


•       具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性的塑料添加劑的含量限值(LPCL)


•       封閉含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添加劑的廢塑膠的循環利用,以免產生漏洞


(三)《國際化學品管理戰略方針》(Strateg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hemicals Management, SAICM)


SAICM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持的全球性政策框架,目的是促進化學品的健全管理,於2006年建立。今年是SAICM機制重要的一年,因為要在10月的第五屆國際化學品管理大會(ICCM5)會議上通過SAICM 2.0版,原定3月23-27日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最後一次文本談判會議(因為COVID-19疫情已延期),會議將聚焦於:(1)如何追蹤計畫進展、(2)如何強化治理結構、(3)建立支持執行的機制、(4)籌集資金


IPEN倡議SAICM2.0的重點包括:與SDGs結合、與人權議題結合、範圍擴及所有廢棄物,而不只是高風險廢棄物,以配合SDGs12.4的用語已經改為all waste。同時也批評3月的會議忽略下面議題:


•       BRS系統排除了SAICM、ILO等與化學高度相關的組織


•       Global(全球)和 international(國際)用語的差異--IPEN主張使用後者,讓區域跨國議題可以放上談判桌,而不必一定要是「全球」共通議題。


•       產業每年的販售獲益5.7trillion美金,是房間的大象,IPEN要求0.1%(5.7billion)用來控制化學品


(四)《汞公約》The Mercury Treaty(Minamata Convention)


文本於2013年11月在日本熊本市通過。2021年將在峇厘島舉辦第4屆會議。公約重點包括:減少汞的供應與交易;淘汰部分使用汞的產品(例如牙齒填充物)與製程;控制廢氣中的汞,特別是燃煤電廠的排放;定位汙染場址、定義汞廢棄物;降低或消除汞在手工和小規模金礦開採(ASGM)的使用。


IPEN強調,就汞排放而言,燃煤電廠在全球污染方面僅次於ASGM。條約中有關於新建燃煤電廠的最佳可行技術BEP的規定,但舊電廠沒有遵守大多數法規。燃煤的排放物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並沉積到海洋中,污染了食物鏈,尤其是魚類以及以魚類為食的鯨類和哺乳動物。


(五)目前國際公約因應塑膠問題的挑戰與機會






三、IPEN的未來展望


(一)目前工作領域


IPEN資深研究員Jack Weinberg整理目前IPEN的工作領域:


• BRS公約(巴塞爾公約、鹿特丹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


•有毒重金屬


• SAICM,包括


•       產品中的化學物


•       電子業生命週期中的毒性化學物


•       內分泌干擾物(EDCs)


•       劇毒農藥(highly hazardous pesticides, HHPs)


•跨領域議題,包括:


•       性別與化學


•       汙染物與海洋/水體環境


•       永續發展目標


•       倡議行動


(二)未來發展重點:化石燃料生命週期的毒性汙染


IPEN新關注的化石燃料領域將聚焦於化石燃料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所產生、釋放的有毒汙染;塑膠、燃煤、石油與天然氣。具體生命週期階段包括開採;加工、燃料用於發電、供暖和動力車輛、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塑膠和其他石化產品的報廢處理。


Jack提醒,這不意味IPEN現階段要將任務延伸到氣候變遷領域,而是從化學毒害方面呼籲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歐美正在減少燃煤,但是開發中國家的燃煤電廠在增加,汞、鉛、懸浮微粒等來自燃煤電廠的汙染物排放也在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正在增長,2020年至2040年之間石油生產商計劃將全球石油產量提高約20%,天然氣生產商計劃將全球天然氣產量提高50%,最多是在美國。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過程將有毒污染物釋放到環境之中;煉油廠,天然氣加工設施和石油化工廠通常位於市區或附近,並釋放大量對環境的有毒污染物。過去,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用作燃料,但是,現在它們也越來越多被用作塑膠和其他石化產品的生產。


幾乎所有(99%)的塑料都是來自化石燃料,2000年至2015年之間塑膠的產量翻倍,而降級回收(Down-cycling)不是真正的回收,隨著塑膠廢棄物總量的增長,越來越多將被開放性焚燒或焚化。


這些都是不好的趨勢。


IPEN長期支持與反對塑膠有關的工作領域,包括反焚化和促進零浪費;以及監控玩具中的鉛,鎘,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阻燃劑等毒性化學物經過使用回收塑膠而重新進入消費市場。


IPEN的反煤炭運動包括一些IPEN成員,反對在他們國家建造一個或多個燃煤發電廠;或阻止當地燃煤電廠排放含汞空氣污染。


IPEN於2014年成立了一個水力裂解工作組,並與澳洲國家毒物網絡(NTN)合作編寫有關裂解和其他形式的非常規天然氣開採的教育材料。但是,IPEN裂解工作組在澳洲以外的地方運作不多。因此,在更多國家的IPEN成員表示有興趣承擔反對本國水力裂解的活動前,水力裂解很可能不會是IPEN優先事項。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