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關稅衝擊下,氣候大會前景黯淡 氣候法制 氣候政治
關稅衝擊,一舉掃除企業能夠自我監管的迷思,在此勢頭下,臺灣要邁向淨零,就必須跳脫過度依賴自願機制的危險陷阱,不能自欺欺人。
2025/08/13 19
巴西貝倫即將於11月舉辦COP30氣候大會。除關注亞馬遜生態、原住民族外,最大的野心放在推進氣候金融,即如何落實前屆大會通過之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全球公私部門於2035年前每年提供1.3兆美元的氣候融資。

即使主辦國巴西早於4月發起30多國組成之「金融部長圈」任務組,於大會前提供實現「巴庫到貝倫(財務)路線圖」建議並提早運作,但川普關稅衝擊,以及急遽惡化的美巴關係,已讓氣候大會浮現敗象。

川普將關稅作為實現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工具,環境、氣候、甚至未來世代的利益,都不在其視野之內,更多的是國際結盟與打擊對手。

為其盟友——前巴西總統波索納洛遭起訴表示不滿,八月美國將對巴西多數商品,在原有關稅基礎上,再加徵50%重稅,讓氣候大會主辦國吃足苦頭。以中國為首,包含巴西、俄羅斯、印度在內的金磚國家更是重點修理對象,並對美國仍有生產之鋼鐵、鋁材、汽車等關鍵產業進行保護。

關稅引發全球貿易緊張,特別是在與氣候變遷有關之清潔技術領域、破壞自由貿易,從電動車、光電板、風力發電機所需材料,均受影響。這對大力推動電動化、再生能源產業的國家而言是一記重擊,且將加速關鍵礦產之「資源民族主義」(Resource Nationalism),使清潔技術供應鏈更複雜化、昂貴化。

關於氣候談判,川普也採取與其貿易政策相似的保護主義。上任首日,即簽署行政命令,二度指示退出《巴黎協定》,停止對風能與太陽能項目的支持,將焦點重新放到化石燃料的開採與利用,並於本月取消價值70億美元的「全民太陽能」補助計劃。這些政策導致,國際金融機構對於淨零排放的承諾開始撤退。

為了避免慘遭修理,年初花旗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高盛和摩根大通等六大美系銀行率先退出聯合國所支持的淨零銀行聯盟(NZBA)。瑞士瑞銀集團、英國巴克萊銀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香港匯豐等金融巨擘也相繼離開。今年4月,NZBA甚至降低其會員資格標準,新準則取消銀行將其投資組合與1.5°C氣候情景保持一致的要求,期減少政治壓力,此舉遭致嚴厲批評。

在關稅高壓、單邊主義奮起的此刻,氣候(淨零)金融退潮,資金重回化石燃料懷抱。例如,巴克萊銀行化石燃料融資增加5成以上,達354億美元。來自企業的自願氣候承諾本應是邁向進步助力,然而,政治的「氣候變化」卻暴露了這些承諾的弱點。

許多綠色金融倡議,與其說是為了防止氣候崩潰,不如說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投資者風險,是一種「押注」更綠色經濟的選擇,稍有不慎,就會淪為漂綠。關稅衝擊,一舉掃除企業能夠自我監管的迷思,在此勢頭下,臺灣要邁向淨零,就必須跳脫過度依賴自願機制的危險陷阱,不能自欺欺人。

(作者謝英士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為副秘書長)

* 本文刊登於114年8月13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813004615-262110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