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行政院卓揆聽取環境部「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報告,強調加大減碳力道,期待2030年電力排放係數降到0.319(kgCO2e/度)。然而,會後記者會上,面對媒體詢問非核家園火力全開,高雄興達電廠備用燃煤機組夜間運轉等問題,環境部長彭啟明發言不提淨零,反而大談空污,引發諸多質疑。
他表示「2024年台灣PM2.5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移動污染源已經超越固定污染源」,並呼籲大眾少用「用肺發電」等說法。這樣的言論,不但混淆視聽、削弱公民監督力道,也與環境法「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相悖,以下逐項釐清。
一、PM2.5亞洲第二,但仍然不夠健康
部長指出台灣的PM2.5年均值在亞洲僅次於日本,但並未說明資料來源。若僅與中國、印度、東南亞部分國家等重度空氣污染區域相比,台灣表現確實相對良好。
更關鍵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最新指南建議年均值應低於每立方公尺5微克,而台灣仍維持在13~15微克之間,尚未達標,亦未跟進美國去年所修訂之9微克標準。與其高舉亞洲排名,不如誠實面對空污仍處於「不健康」的現實。
二、移動污染源超越固定污染源?需謹慎界定
部長表示移動污染源已超過固定污染源,省略時間、空間與城郊差異。若其指的是無工業、台北市區PM2.5 的貢獻比例,的確可能成立;但若以此推及「全國總排放量」的「空污」判斷,則需考慮工業型城市與各種空氣污染物對健康的複合影響(空污法有9大類氣狀污染物)。
以固定污染源發電廠為例,環境部《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冊》指出,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兩項占全國相關排放比例分別是16.5 %、40.4%,對空污的總體貢獻依然可觀。移動污染源大宗為民眾日常使用的汽機車,關係人眾多,與固定污染源治理邏輯、政策經濟工具不盡相同。若行政官員未對用語界定清楚,反可能誤導公眾責難方向,轉而加重對個人交通工具的指責,而非追問工業污染治理是否到位。
三、「用肺發電」是正義的吶喊
「用肺發電」源於民眾對火力電廠周遭空污之不滿,尤其以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代表。它不是情緒化的指控,而是公民社會對於環境不正義的庶民語言。要求民眾「避免使用」,雖可理解為呼籲理性對話,但若無視背後的健康風險與制度怠惰,無異於要求人民噤聲,形同壓抑社會監督的力量。
105年環保署曾頒布「公私場所採行低污染性氣體燃料發電之電力設施或供應低污染性氣體燃料予電力設施使用之接收設施經審查核可之行為,免依空氣污染防制法處罰」為天然氣發電大開方便之門。
今日彭部長在非核家園達成,火力發電漸增後,竟又開始為固定污染源漂白,無助於處理不同特性空污之治理討論。若環境政策只流於安撫與包裝,終將失去公信力,並損及民眾健康環境權。
(作者謝英士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為副秘書長)
* 本文經修改標題為(彭啟明誠實面對空汙),刊登於114年5月24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523004067-2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