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環境部減碳目標 欺民於無知 氣候變遷
不願面對政策績效、不重視承諾、沒有誠信的舊政治遺毒,若無法徹底根除,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必將失敗,再次陷入第一、二期無法達標,原因不明且無從究責的窘境。
2025/02/13 107
總預算刪減案紛擾持續,首長輪番上場、喊窮喊苦,向總統輸誠。環境部彭部長不落人後,表示因為今年度環境部經費被刪減不少,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26至2030)所訂,2030年減量28±2%的目標,應該不會多減,而是少減5%(13.3百萬噸)。

彭部長如果不是太高估「環境部門」(主要為廢水、廢棄物管理)的減碳努力,就是公然說謊,因為環境部門碳排僅有2.6百萬噸,是六大部門最少,僅佔總碳排1.2%。而最主要減量部門,一直都是能源、製造部門,環境部一年之預算刪減何以讓5年期的階段管制目標大減5%以上,願聞其詳。

事實上,目前極有限的減碳績效,幾乎都是再生能源、煤轉氣貢獻,讓「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從第1期每度0.517公斤碳降至第3期0.319公斤碳(降低38%)所致。其他過去十年,數以百計、生花妙筆,難以量測、報告與驗證的減量計畫,包含各部門所提之「年度減量行動方案成果報告」,均沒有對應減量績效,是否有實益,本就不清不楚。環境部就算想藉此訴苦,恐怕也提不出數據,只能逞口舌之快,欺人民於無知。

以環境部成果報告為例,環境部門評量指標,包括生活污水處理率、大型二級處理污水處理廠污泥厭氧消化比例,與掩埋場進行沼氣回收發電比例,評量指標究竟減量多少,根本沒有公開。洋洋灑灑的減量行動方案執行總表,碳資訊亦付之闕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膝蓋想」,減量計畫當然要問減量績效與成本,但政府卻用非常迂迴,作文比賽般的華麗文藻來塘塞,達到有公開,卻什麼都沒揭露的境界,嘆為觀止。這樣不願面對政策績效、不重視承諾、沒有誠信的舊政治遺毒,若無法徹底根除,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必將失敗,再次陷入第一、二期無法達標,原因不明且無從究責的窘境。

猶記彭部長上任之初,強調創新、公開透明,力推環境部數位轉型,數據分析能力,而這些期望,仍難落實於氣候政策。有具體績效之減量尚且如此,更抽象的調適政策,更是難以評價,並充斥著新瓶裝舊酒、魚目混珠的塘塞計畫,虛耗邁向淨零的有限時間與精力。

去年底,美國眾議院提交一份超過1,500頁,價值3,800 億美元的緊急預算案,要脅參議院立刻通過,以避免政府關門。美國馬斯克領銜的「政府效率部」以先進 AI工具,精簡報告書至1百多頁,並刪除許多爭議、浪費計畫而傳為美談。

總預算刪減是危機,也應當視為轉機。在經費刪減情況上,如何堅定淨零路徑、維持施政之品質,以善盡公僕職責?可否藉此痛定思痛,檢視無實益、務虛、浮誇,不符合成本效益,或根本不需要的減量或調適政策?環境部應該先「正己」才能「化人」,必須「盡己」才能「服人」。

(作者謝英士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為副秘書長)
 
* 本文經修改標題後刊登於民國114年2月13日中國時報言論廣場: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213004483-262110。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