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杜拜氣候大會 利益交鋒 氣候政治
本屆氣候大會有三大主軸值得關注:一、去化石燃料與去碳的角力;二、損失與損害的氣候正義實踐;以及三、氣候人權之保障。
2023/11/30 3659
許芷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副秘書長鄭佾展

由全球石油與天然氣主要生產國阿聯酋主辦的聯合國第廿八屆氣候大會三十日於杜拜舉行,偌大的杜拜國際機場幾乎不見氣候意象,往年慷慨激昂、訴求更具減碳雄心的宣傳口號在此是種奢侈,充分凸顯了油國在氣候與利益之間的衝突角色。

今年是二○一五年《巴黎協定》通過後,首次五年一度的「全球盤點」(GST),可視為邁向三十而立的氣候大會成果檢核,而在各國自願減碳成效「極差」,預估二○三○年全球碳排放量比二○一○年高出十五點九%、遠高於控制世紀末增溫低於攝氏一點五度所需的減少四十五%現實下,透過GST檢視程序,意圖敦促各國於減緩、調適、金融、公正、履行等五大優先領域有具體突破,形勢相當險峻。

本屆氣候大會至少有三大主軸值得關注:一、去化石燃料與去碳的角力;二、損失與損害的氣候正義實踐;以及三、氣候人權之保障。分述如下:

一、去化石燃料與去碳是不同路徑:強調使用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去碳,而不是淘汰開採、生產和使用化石燃料,是以阿聯酋為首的石油輸出國正在形塑的新型淨零話語權。他們承認淨零必要性,方法是以投資去碳技術,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但去化石燃料陣營則認為,只有完全淘汰化石燃料,盡快減少「過渡」的時間,才能實現真正的淨零目標,才能避免氣候災難。預料兩個不同路徑的代表將在大會上針鋒相對,同時也會影響氣候融資、技術轉移、基金到位等談判結果。

二、損失與損害機制的強化:延續去年埃及氣候大會損失與損害議題的突破,如何在二○二四年前建立基金?哪些國家將提供資金?支付多少資金、補償或賠償、有償或無償(擔保)提供?哪些國家可得到資金?這些涉及核心爭論,以及歷史造成的碳排放、人均排放不平等現象可否藉此得到校正?將是南北國家爭鋒焦點。根據月初氣候公約過渡委員會草案,資金募集仍將採自願性,並與責任及分配脫鉤,西方國家與化石燃料集團暫居上風,也意味著資金加速到位的目標仍遙不可及。

三、氣候人權的槓桿:氣候人權是各國方興未艾的氣候訴訟議題,是凸顯「氣候不平等」的明鏡。以阿聯酋的杜拜為例,杜拜當地人口僅占八%,剩下超過九成的外籍人士,多半是來自發展程度較差地區的「打工仔」,虐待新聞時有所聞;這是一個建立在化石燃料礦產而爆富,以現代雇傭契約、奴役、強化階級制度的國度,貧富差距極大,而化石燃料利益是維持這個新興炫富國度的基石。巴黎協定所肯認的氣候人權如果無法成為氣候談判的槓桿,導致氣候行動缺少氣候人權的共同價值認同,將更難驅動各國減碳決心。

本屆氣候大會,中美領導人、教宗均將缺席,由油國擔任主席、主導的大會,是否會成為另一個令人失望的氣候幻影?既得利益的化石燃料集團占有地主優勢,誰能與之抗衡?每年均派大批政府官員參與的台灣,如何回應這三大主軸議題挑戰,將是影響淨零成敗關鍵。

* 本文刊登於民國112年11月30日 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607943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