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極端氣候下 勞動人權亟需政府重視 氣候變遷 氣候法制
氣候人權議題,範疇除了要擴大至非典型勞動者外,也要注意高溫之外,諸如局部強降雨等極端氣候衝擊,更積極與健康、建管、農業部門整合。
2023/07/12 10014
許卉靖/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盛夏來襲,中央氣象局連日發出高溫警報,表明全台多處將出現超過卅六度高溫,相信國人都很有感。

異常酷熱的天氣,也引起世界氣象組織(WMO)的重視。七月四日,WMO宣布使太平洋海水與空氣變暖的聖嬰現象到來,加上人為引起的暖化效應,預估高溫、乾旱、局部強降雨等極端氣候將持續至二○二四年。

七月七日全球平均氣溫更創下攝氏十七點二四度的新紀錄,比前次強聖嬰年二○一六年八月十六日的十六點九四度紀錄,還要高出○點三度。相比之下,廿世紀的全球平均氣溫百年平均值(一九○一至二○○○)僅十三點九度,增溫幅度之快,迫使近期WMO頻繁發出通告,提醒世界,極端氣候將是新常態的殘酷事實。

持續的高溫,除了溫度調節能力較差的高齡、稚齡人口,獨居長者、獨居身心障礙者及街友外,易受熱危害的高危險族群—戶外勞動者,更是首當其衝。國際勞工組織(ILO)「熱壓力對生產力和體面工作的影響」報告推估,到二○三○年,熱壓力將造成台灣農業、建築部門各一點八五%、製造業○點六%的工時減少,相當於每年減少四點九萬個全職工作者的生產力;高溫造成的熱壓力,更會加劇勞動環境中的不平等,讓高齡、身心障礙與婦女更為弱勢。

為此,ILO建議政府、雇主與勞工,可透過一、監管和行為改變:例如提高勞動標準、建築技術規範、經濟轉型、改變工時段、工人輪換、適當防護具、勞工間的高溫通報互助群;二、基礎設施和技術提升:例如氣候智慧城市規畫、熱浪預警系統、空調補助與通風、戶外遮陽與飲用水系統、提高機械化程度;以及三、能力建設:例如現代農業技術培訓、熱浪應變計畫、風險評估、解熱知識共享、勞工間意見回饋與回應等三個層面進行氣候調適。

然而,傳統的勞動調適多半偏重有固定場所、雇主的勞動者,例如勞動部「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與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規等等,但極端氣候衝擊不僅限於高溫,調適之對象、範圍與做法,牽涉之層面,亦非僅限於勞動部業務。

在國發會二○五○淨零公正轉型關鍵戰略下,勞動部協辦之氣候人權議題,範疇除了要擴大至非典型勞動者外,也要注意高溫之外,諸如局部強降雨等極端氣候衝擊,更積極與健康、建管、農業部門整合,從勞權擴大至氣候人權,以降低極端氣候所帶來之「健康衝擊與隱藏社會成本」,這些社會調適工作,亟需政府重視。

(作者謝英士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為該基金會副秘書長)

* 本文刊登於民國112年7月1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294072


許卉靖/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