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不及格的地球日獻禮,別讓淨零願景淪為空話 環境正義
行政院趕在4月21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作為4月22日地球日的獻禮。
2022/04/25 10931
吳馨怡/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繪

草率的氣候法制草案 淨零願景淪空話

行政院趕在4月21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作為4月22日地球日的獻禮。這份獻禮跟原先環保署所提的版本差異不大,與各界預期落差甚鉅,儘管政府宣稱草案的公佈是為了「開啟社會深度對話」,然而,如果緊接下來立法院以及社會各界不能強力監督的話,台灣的淨零願景恐將破滅。

行政院通過的草案,沒有回應民間多次所提意見,包含空心的永續會、缺少氣候會報、碳費沒有地板價與定期提升機制、未能落實汙染者付費、誰排放多誰責任大及氣候正義精神,且欠缺公民訴訟條款,救濟無門,蘇貞昌院長雖稱「修法是完備氣候法制的第一步」,後續對話恐怕會大增社會成本,難以聚焦。


朝野齊心實踐淨零目標

為了啟動氣候對話,筆者特提出以下幾點觀察,期拋磚引玉,並呼籲朝野立委關注,以做為社會共同探討之基礎,為氣候法治謀劃更可行的制度。


一、 政治上,朝野必須先「政治淨零」,拋開成見,為往後世代共謀永續未來;

二、 淨零路徑要建立雙軌制,除了五年定期檢視外,更須縮短期程,增設兩年為期的「加速」路徑。目前草案僅有「電力係數」的短期修訂期程,顯有誤解;


三、 法案應該納入成本效益分析原則,使用影子碳價格來確定不同減量措施實施時機,盡可能降低轉型總體成本;同時須要納入氣候政策影響評估機制,區分政策風險,將實際可行、等待技術更新或不切實際的政策區隔。


四、 建立碳預算機制,作為稽核各部門執行進度與究責之基礎,提早確認碳預算規劃(例如提出十年、甚至十五年的長期規劃),預留足夠時間供企業妥為規劃因應。


五、 及時公佈相關方法學的數據,一定的透明度可收社會信任的效果,降低爭議;透明度也是完備氣候法制的重要拼圖,僅公布淨零「目標」遠遠不夠,而是要在有秩有序的情況下,就現況分析、法規盤點、治理情境與模式推估充分揭露。例如英國碳預算是由3萬4千多筆數據所構築,且完全公開於網路,每一個政策背後依據清清楚楚,這樣才有機會以建設性的專業,討論相關政策議題。


六、最後是如何讓人權不在轉型過程中缺席。不分顏色,朝野的政治意志須齊心 一致,支持將政策轉換成可行的法律、合理的法律安排,而非空白授權行政機關,以致無法究責、難以監督。相關立法,主責單位也須進行人權檢視,不能吃快弄破碗,因為迫切而影響人權。


行政院趕在地球日前端出的地球日獻禮,可謂是一個不及格的開端,在後續的立法過程中需要各界持續高強度的關注,才有可能讓這個氣候法制的第一步,好好地在立法院內進行扎實的補考,實現屬於台灣的淨零目標。


* 本文經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11年4月25日ETtoday新聞雲雲論: https://bit.ly/3xR4jp2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