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宗教信仰,思考森林文化(上) 生物多樣性
台灣與日本,自然環境​相似​,高達六成國土面積被森林覆蓋,但​兩國​的森林文化與木材利用​態度卻大不相同。
2017/02/07 70665
篠山市 川北の春日神社。因為神社,一小叢森林得以保存(Photo Credit:おぉたむすねィく探險隊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5連結)
台灣與日本,除了糾纏的歷史之外,更有相似的自然環境,國土面積同樣高達六成被森林所覆蓋 ,但彼此對於木材利用態度卻大不相同。台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而日本正朝向2020年木材自給率50%的目標邁進 。

對於自然資源、治理的態度,與文明的根本有著深刻的關係。而要了解日本如何看待森林,要從宗教與信仰開始談起。

日本的宗教,主要是指傳統日本人信仰的神道以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近代雖然信眾日增,但大抵還是以神道與佛教為主。現今許多宗教儀式已融合混用,例如,日本人出生時會採神道儀式進行初宮參拜,死亡時會採佛教儀式安奉於寺廟墓地,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會到教堂舉辦結婚儀式,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信仰初始的型態,來揣摩日本人的文化深層的世界觀。

日本原始信仰:神道可以追溯回新石器時代的繩文文化 ,後於七、八世紀律令時代,經天武天皇列入宮廷儀式,成為國家神道;佛教則是始於聖德太子,西元552年傳入,而後廣為流傳,並受到日本文化影響。

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生活型態以狩獵採集為主,靈魂循環的觀念是古代神道思想,認為一切生命都會再生,會在此世與彼世之間不斷重複循環。神道認為各種生命都有靈魂都會轉世,並不限於人類,不像佛教般有輪迴觀念,認為生命都是平等的,各有其份,每一種都是特別的存在。

如同許多原始宗教一般,日本神道,崇拜自然、自然神,也是多神信仰,感念那些提供人們生活所需的事物。而現今日本最北與最南方的愛奴、沖繩人,因為地處邊緣,狩獵、漁撈文化延續較久,留下了較多繩紋文化的痕跡。北海道原住民愛奴人就有「送熊」儀式,把捕獲來的幼熊養大,等到最肥美的時候宰殺,將熊視為神祉,崇敬的送走牠的靈魂,並與村民分享熊肉,達到人神合一境界;有意思的是熊肉本身也是熊靈的祭品,肉體只是神明帶來此世的禮物,當神明到達彼世時,也一起來享用這美好的禮物吧。同樣的,樹木也是帶著禮物來到世間,因此愛奴人在伐木時也會虔敬的念著祝詞。

日本神道信仰很重要的一塊是對『生命』崇拜,在有形的世界中,最有生命力的東西是什麼? 是樹木,一顆不起眼的種子,居然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結滿豐沛的橡實(當時的主食之一),對於以採集狩獵為主的繩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樹木有如生命的象徵,也被視為神靈附體之物。

因此,日本神道所在的神社(神明居住的地方),一定都有森林,但是佛教寺廟就不一定。更早七世紀以前,神社甚至沒有神殿和拜殿,神明就遨遊在森林當中,而神木綁著的注連繩,即是神明降臨的印記。

很有意思的是,這種價值觀,並沒有成為日本人經營森林的阻礙,正由於眾生平等、生命不斷循環,文化深處已接受樹木應為人所用。如同愛奴人所認為,既然是帶著禮物來到,我們就要萬分感激地享用這些禮物,不然就辜負了神明的這片美意。也由於神道本質自然崇拜的關係,守護森林也成為日本文化精神一環,也因此歷經戰亂後,日本國土至今仍可保有67%的森林覆蓋率。

這是屬於日本的森林文化,同樣有著高覆蓋率的台灣,我們的森林文化又是什麼呢? 

備註:本文啟發自梅原猛著,徐雪蓉譯,立緒出版社,2016出版之《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一書,有興趣深究的朋友可自行查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