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動的新動能,自制、自覺、自造 環境正義
數十年以來,環境運動者始終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解決人性貪婪?
2014/07/21 14506
Peter Bond,取自Unsplash

數十年以來,環境運動者始終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解決人性貪婪?人類無止盡的利用自然資源,製造完全不需要的商品,並且在資本主義與商業運作的法則下,不斷的消費、浪費。

的確,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大量的製造產品,超市、超商及商店中的食物、衣服、以及數不盡的特價品,有時候我們買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但到手之後這東西唯一的功用只有在角落積灰。

商業模式下的廣告和宣傳,讓我們越來越分不清楚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區別,商業誘發了我們人性中的慾念,也讓我們分不清自己真正要的。電影鬥陣俱樂部中有句台詞: “廣告讓我們追求好車和漂亮衣服,做我們明明很討厭的工作,只為能買下我們根本不需要的破爛。”

但同時,也有些人不願意隨波逐流,開始追求極簡主義生活,於是有家庭嘗試過著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也有一群人嘗試著只用100件物品過日子。

在自造世代這部紀錄片 中提到,一對夫妻的烘衣機引發了小小的火災,為了維修家裡,他們必需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清算後竟有151箱之多,這可不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而是僅僅2個人的物品。這龐大的數字讓這對夫妻開始思考 : 我們的生活空間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來維持嗎?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極簡主義的清淡生活,我們得面對一件現實,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因此”自造”就提供了一條出路 : 由自己來設計和製造出滿足自身需求的東西。如此一來,可以減少不需要的消費,也間接減少了因大量生產端的大量原料及運輸等環節所需的能資源。

許多手拙,或是對科學物理原理不甚了解的人可能會望而卻步,於是乎自造者運動就結合了網路分享資訊的強大功能,讓人們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他們的設計,提供不同的組合方式,這讓自造者不需要一切從頭開始,而是可以建立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製造出適合自己需求的物品。

因此,自造也有打破菁英階層的意味,在現在的商業模式下,只有大公司最頂尖的研發部門,才有機會獲得資源去研發和創新,但許多美好的發明都是無意間之中綻放出的花朵,像美味的馬芬就據說是蛋糕的失敗品。

自造的風潮,把發明和創新的權力交回到所有人的手中,自造過程中很多發明是無用的,但也許某個無用的發明激起的漣漪,就是推動改變世界的蝴蝶效應,更重要的,手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是百貨公司促銷品能取代的。

人類自造已經有170萬年的歷史了,工業革命前的人們,用自己的手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工業革命後機器和大量生產的物品則填滿了我們的生活,網路革命讓我們經歷了另一次的轉變,而自造者運動,則是運用了兩者的積累,強調web meet real。

目前還不知道新的「自造」運動,會對環境運動帶來何種衝擊?但「自造」絕對比「製造」來得對環境友善,應該是肯定的。

希望這波風潮能越發壯大,因為商業的優先考量並非人性更非環保,當”大量製造”的東西越來越少,也可以間接減少因龐大商業利益下的犧牲品,像是環境,如許多落後地區為了維生,必須接收了先進國家用完即丟電子廢棄物,嚴重污染環境也損害當地人健康。

孟加拉也在2013年發生過為建築倒塌壓死300多名工人的慘案,起因就是廉價品牌服飾為了壓低成本,讓工人們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工作。也許自造風潮能幫助人們發覺被劣幣趨逐的良幣,找回被我們遺忘的珍珠,但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做為消費者,是否能自覺到克制小小的慾念,能帶來的美好改變。作為環境的工作者,我們也要注入更多的「自造」精神與作法,在教育、在實踐中加以落實。

謹以此自勉並與大家互勉。

參考資料 : 楊育修 自造世代 2014 預告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EirE8afgg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