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水餃與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
規模經濟使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生產和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進入經濟盛世。
2014/08/20 14725
Charles Deluvio,取自Unsplash

規模經濟使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生產和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進入經濟盛世。然而規模經濟的好處,恰恰也成為當代氣候加劇變遷的最大隱憂。

若大規模生產過程中有任何因素造成環境變遷加劇,勢必會以大規模、快速時間內大量排放的形式衝擊環境,造成難以修復的後果。

紐約時報在今年七月即對中國崛起的冷凍產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以其快速成長和發展對全球暖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深入的報導。冷凍產業鏈是一個龐大且健全的系統,包含前端冷凍站、屠宰場、集貨分配中心、貨車、商店、以及家計用冷藏機械等。根據報導,在1980年代電力網絡逐漸普及後,中國家用冰箱普及率開始大幅度的成長,從1995年只有7%擁有率(大部分於都市地區),到2007年全國95%家計單位擁有冰箱。2007年中國全境已有25億升的冷凍量,估計到2017年將成長至少20倍,遠超過美國現在已成長趨緩的50億升冷凍量。

中國推動的國家發展計劃中,以冷凍農業產品的邏輯,鼓勵透過冰凍減少食物浪費。希望能在2010-2015年間,將蔬菜的浪費量減少至15%、肉品類至8%、水產品至10%,立意良好,但凡事有好即有壞,此目標不僅難以達成(因很大一部分的糧食浪費發生在到商店前),且在達成之前所產生的其他負面效果嚴重。

依據該報導中指出,現今保守估計,冷凍產業的能源耗用已佔全球能源耗用的15%,未來產業持續擴大,其影響堪憂。冷凍保鮮增進健康避免病菌擴散,但冷凍機械的耗能,積沙成塔,反而加劇了全球暖化,不斷地使人們不得不更加依賴冷凍機械。

如今,沒有冰箱的狀況已難以保存食物,過去祖先保存食物的智慧,例如乾燥食品或醃漬食品的處理方式,不依賴於人造能源,使用地球原有的自然能源即可輕易達成,在冰箱的便利性誘因下逐漸消失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今年四月企劃的全球暖化菜單,選擇在森林退化和減少非常嚴重的巴拉圭街頭上,僅利用柏油路的溫度完成一道道可食用菜餚,不僅反映了全球暖化的嚴重和與一般生活的緊密關聯,亦呼籲森林調節氣候的重要性。

以此活動反思家家戶戶都配備的冷凍機械(包含冰箱、冷氣等),保鮮的健康需求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冷凍依賴,是一段冷凍機械自1881年在美國被發明以來,無法回頭的路。

冷凍機械的普及與全球暖化之間的問題,也只是當前氣候變遷危機和眾多議題下,雞生蛋蛋生雞的另一個案例。全球暖化不可能一夕之間解決,減少冷凍機械的使用與依賴也不可能「喊水就結凍」。

上一波冷凍機械對地球的傷害是在冷媒中氟氯碳化物造成臭氧層破洞。而引發紫外線過量、北極冰磚融化等對地球難以復原的傷害。目前各國政府大多已限制冷媒中使用氟氯碳化物而改以其他替代元素,此問題算是暫時得到解決。但這次的議題挑戰的是冷凍機械的本質功能,而非使用的成份。

恐怕,只有當人類能發明不耗用能源即可具有與現有冷凍水準相當(甚至更好)的科技或技術,並且可以量產普及,這個艱難的問題才能獲得解決。

問題是:可能嗎?

全球暖化菜單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NiP2ufp_Q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