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看報導,延伸看環境 環境正義
現今繁忙的社會生活,加上都市化的緣故,人們開始意識到大自然的美麗,在假日的時候總是安排前往山林、草原、農莊
2014/09/22 15166
Benjamin Davies,取自Unsplash

現今繁忙的社會生活,加上都市化的緣故,人們開始意識到大自然的美麗,在假日的時候總是安排前往山林、草原、農莊、海邊等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除了放鬆自己的心情外,有的父母親也藉此出遊機會增進家庭親子間的和諧。

透過媒體的旅遊報導、部落客親身體驗的文章、好友們的口耳相傳等,許多景點都變成觀光勝地,也因此帶動不少當地的觀光經濟,看似是個魚幫水,水幫魚的好事。

尤其在資訊上圖文並茂更是能吸引人,不過這就是讓人擔心的開始,因為大量的遊客湧入自然觀光景點,破壞就必然會出現。

以8月份最有名的花季-金針花季為例,新聞報導以「賞金針花別亂闖,穿長褲、帶防曬油,讓美景永留心中 」,報導中告訴了民眾遊玩的地方,也宣導利用搭乘交通工具,以免造成交通擁擠,更提醒民眾要做好防曬措施,注意蚊蟲叮咬,以及最後一定要注意賞花的禮儀。

看到美麗的花海就想縱身其中的感受是每個人都有的,但對於花農來講,這樣的行為卻會造成他們困擾,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腳邊以及利用花田的花道,才能讓美景永續。

這樣的報導有了圖文宣傳,也放入了正面宣導事項,似乎已經考量了許多層面,不僅做到好事分享也兼顧了生態永續的宣導,但真的如此嗎?

整篇新聞的重點依舊只是放在旅遊資訊報導,所謂生態永續價值只是附加宣傳,根據大多數讀者的習慣,在閱讀時看到前面的地點介紹、交通資訊重點、防蟲防曬等,又看到圖片的美麗,大致上就看完了,雖然最後有說明「遊客肆無忌憚地一看到花就走到田中想拍照,卻沒注意到自己已經踩爛了其他作物,或是踩死了不少仍未綻放的金針花,也莫怪許多花農寧願拉起封鎖線也不想讓遊客進入。其實很多花田中都有花道可供人行走,沿著花道前進,才可以讓這片金針花景永續。」,但相信這樣的說明只是讓人覺得在為農民打抱不平,完全沒有傳達到何謂永續理念。

現今政府部門、學校、媒體都開始宣達生態保護的觀念,但似乎沒有多大的作用,媒體是大眾最容易取得資訊的管道,如:電視、廣播、網路等,但是在傳達訊息時因為本身資訊的不足,專業訓練的不夠,報導的主題性和真實性真的很讓人懷疑。

讓我們檢視政府部門的思維。「花蓮縣政府表示,為了豐富今年的金針花季,縣府有補助花農們每公頃十萬五千元,在富里鄉的六十石山,和玉里鎮的赤柯山,留下70公頃的金針花供遊客欣賞,但要是民眾將花踩死,金針花農少說要兩、三年血本無歸,呼籲民眾要有公德心,否則以後將會沒有花農願意配合金針花季。」

這樣的呼籲出發點到底是為何?是為了創造更好的自然環境、恢復自然環境?還是因為「金針花季」所帶出的當地經濟效應?

政府以補助花農為手段,創造「金針花季」的觀光賣點,然後呼籲民眾要愛護環境云云,這樣的作法並不健康,而且有點本末倒置,無法成為真正的永續旅遊或觀光產業的基礎。

與其宣導在花季期間如何保護環境,不如一開始就好好想想整個金針花田要如何與自然共存、要如何與周遭環境共生?然後著手規劃,才是真正的永續思維與作為。

人們最終都是要在自然下生存,所以不能先建立起共存的觀念,沒有打從心底尊敬大自然,永續利用也只是替利用冠上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帽子而已,只是延長消耗資源的時效罷了。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