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保育,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共存 生物多樣性
日前新聞報導,臺灣獼猴入侵社區、果園問題愈來愈嚴重
2014/10/24 16144
mutolisp (CC BY-NC-SA 2.0)

日前新聞報導,臺灣獼猴入侵社區、果園問題愈來愈嚴重,經與獼猴專家討論,猴屍道具特地做得比一般獼猴更大些,高度約80公分至1公尺,這樣獼猴看見會更害怕,身體則塗上化學製的腐屍味,死狀則包括開膛剖肚、倒吊、上吊等方式。

猴屍道具首度在壽山動物園測試,籠子裡的獼猴嚇得躲到一角,身體發抖,下一階段將搬到柴山、美濃及六龜的果園實地測試。

現今許多野生動物會列入為保育類,大多因為早期的過度獵捕、獵殺導致動物族群數量降低,最後不得制訂法律進行保護,而在法令的強行規定之下,部分野生動物族群也已慢慢恢復,這表示保育政策確實達到了應有的功效。

不過時間久了,問題也慢慢產生了,不少地方開始傳出野生動物危害事件,尤其是台灣獼猴危害農作物、闖農舍、搶奪路人食物等事件頻頻傳出。

2013年在玉山塔塔加遊憩區更是發生台灣獼猴攻擊遊客事件,導致9人受傷,為此林務局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討論是否將獼猴從保育等級中剔除,降為一般野生動物,甚至仿效日本進行獵捕或撲殺 。

最終,臺灣獼猴並沒有被降為一般野生動物,依舊列為保育名單內。畢竟當初臺灣獼猴就是被過度獵捕獵殺,所以才要進行保育,但現在卻因為數量恢復平衡,就要從保育名單剔除,學界專家與保育人士當然不同意,大家都知道臺灣獼猴一旦從保育名單剔除,可能會再度掀起一波獵猴熱潮,因為許多土產店菜單上會推出-食補猴腦這道名菜。

其實,發生野生動物危害事件的地方,很明顯的就是人類活動範圍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發生了衝突,尤其隨著土地的開發、道路的擴建、房子的大量興建,人類活動範圍由平地一直擴展到山區,大量壓縮了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相對的,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也因此日漸上升。所以換個角度思考,真的是野生動物數量太多會危害人類的生活嗎?

不少民眾的觀點,依舊認為一切都是野生動物的不對。因此話說回來,這樣真的算是保育有成嗎?這個才是值得省思的地方,假如保育觀念真的建立起來了,還需要這麼硬性的法令規定嗎?

雖然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替野生動物進行結紮,來達到族群數量的控管,但是這卻是一筆數目不小的經費預算,而且有多少獸醫願意來一同執行這樣的任務呢?這需要更多的評估與規劃。

不過會支持獵殺觀點的民眾,大多都是深受其害的人,因為求助無門,所以進而宣洩不滿與怨恨,而政府卻始終以消極的補償手段作為處理,然後另一方面打著保育的旗號,希望透過學校的教育,讓保育的觀念向下紮根云云。

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問題恐怕不只是保育這個面向而已,政府還應該妥善規劃土地使用的方式,在平地以外的山坡地的開發與建設,不能只考慮少數人的利益,而是要以自然生態的角度衡量是否可以兼顧。

如果能夠不以利益為基礎,其實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共存是可以實現的,但很顯然的政府並沒有妥善的思考這樣的問題,只是以學者當擋箭牌,利用保育方法來迴避真正的問題。與其美其名要教育民眾如何進行保育,其實政府人員更應回歸政策理性,重新學習什麼是永續才是!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