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氣候變遷要有性別因素的考量? 氣候變遷
處理氣候變遷的威脅已經是全球優先的目標之一,尤其從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更是如此。
2014/12/19 16217
Sam Manns,取自Unsplash

處理氣候變遷的威脅已經是全球優先的目標之一,尤其從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除了環境之外,經濟與社會發展也都將首當其衝,同受嚴重的影響。

在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之後,氣候變遷的範疇至少涵蓋:減量、調適、技術、財務等四個側面,在各自不同、卻又彼此相連的運作中,性別因素從婦女開始(但不限於婦女),已經逐漸成為聯合國一些專門機構的重點工作,不管是聯合國經社文組織、婦女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有一系列的性別方案、提案,希望氣候變遷的衝擊不會對於相對脆弱、更需要協助的社群造成重大不利的影響。畢竟氣候變遷不僅僅是氣象科學的現象,也是攸關人權、平等和正義的議題。

當全球暖化影響著地球上所有人的生活時,對於原本就處於相對而言,更為艱困與受阻的人們,不能只用「改變」來形容,而是「要命的改變」,因為不只是天災威脅著他們的三大基本權利:生命、自由、和財產權,社會和制度更經常假借「傳統」和「因無知而無罪」之名,聲稱問題已經解決。這些嚴重受害者中,婦女是其一,其他還有少數族群、貧窮、被歧視的族群(如外籍移工)等。(婦女與氣候變遷議題可參考本會網站:http://www.eqpf.org/womanForum/index.html)

在台灣這座美麗又相對先進文明的小島上,感覺似乎沒有這個問題,體制已經納入性平會等機構,許多公共決策和各種專業領域也有「統計上」的平權。然而,這絕對是不夠的,性別的平權運動,倡議的核心價值是平等和正義,不是再造一個特殊權力階級。在氣候變遷威脅的情境下,應降低參與的門檻,盡全力地集人類全部的力量,解決現在和未來的人類社會困境,並化過去的問題為未來的解答,同舟共濟,打造一個宜居且穩定的地球環境。

能夠了解並且體悟性別議題或其他脆弱族群與氣候變遷威脅關係,是很重要的開始,但困擾不論當前執政或倡議者的,是下一個步驟:該怎麼做?如何在結構中或是如何修正結構,讓不同性別或處於不同社經地位人們的參與力量,發揮最大、且最適的作用?而若此問題難解,不免又會大退步,「不如回到現狀」,等到有立即性的重大問題時再說。

解決問題本就不是容易的,但人人都有使命相互合作,共同解決這些社群的種種挑戰。以下提出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

首先,在氣候變遷的所有方案擬訂過程中,要有性別主流化的意識,並在相關決策中呈現。亦即,未來政府在擬訂減緩與調適、發展技術與財務援助時,應該要導向讓每個人、尤其是脆弱度高的族群,都能夠進入參與的策略,並且在參與和「被包含在內」(included)時,能夠持續受到培力和更多能力建構發展機會。此外,依據這些脆弱族群的特性,設計可以使其參與並且持續培力的機制或場域。

以本會支持肯亞綠帶運動的「台灣綠帶」行動為例,社區是婦女連結最深、參與最多的場域,啟動社區的團結力量,就近發起育苗、種樹、復育林地的工作,讓造林不再是發包工班的工作,或是等待政策推動的懸案。讓社區活化、讓婦女條件改變,讓環境的正面改變力量更持久穩定。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