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大旱,水庫該怎麼辦? 水與海洋
經濟部抗旱小組評估,由於不降雨,包括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區,極有可能在春節後的二月下旬或是三月初,進入第二階段限水。
2015/02/18 15094
Chen Liang Dao 陳良道(CC BY-NC-SA 2.0)

面對十年大旱,經濟部抗旱小組評估,由於不降雨,包括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區,極有可能在春節後的二月下旬或是三月初,進入第二階段限水。

進入二階段限水後,每月用水超過一千度以上的大戶,例如游泳池、洗車、SPA業者等,將減供5%以上用水。依目前各水庫的有效蓄水率看來,除了翡翠水庫蓄水量還算理想之外,桃竹苗幾座重要水庫,包括石門水庫、寶二水庫、永和山水庫和鯉魚潭水庫,有效蓄水率全都跌破五成。農業灌溉為主的苗栗明德水庫,有效蓄水率跌到只有兩成五。

台灣水庫的淤砂問題嚴重,四座重要水庫:翡翠水庫、石門水庫、曾文水庫以及南化水庫的淤積率,高達三成以上,這意味著1/3 的水庫容積中,充滿了排不出的砂、裝不下該蓄存的水。這更加深了缺水危機。學者推估,未來20年,恐怕水庫的蓄水功能僅剩下現在的一半 。

清淤,當然是大家想到的第一個辦法,但這個辦法除了成本高昂之外,也面臨重重考驗,以位處山區的曾文水庫為例,曾文水庫在八八風災流入的淤沙量逾1億立方公尺,政府雖連年辦理淤沙清理,但每年清除量僅數十萬立方公尺,杯水車薪,趕不上流入量,淤積狀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

103年南水局於嘉義縣大埔鄉辦理兩件清淤工程,也因砂石車頻繁行駛於鄉內對外唯一道路,民眾有交通安全疑慮而衍生抗爭。曾文水庫因而興建了總建造成本為57億元,每年平均排砂量為104萬立方公尺的水力排砂系統。

但清出來的廢土又該何去何從呢? 以石門水庫為例,石門水庫啟用至今不到半世紀,但清淤史已有廿五年。淤泥何處去?一直讓水庫管理單位傷透腦筋。水庫下游十三座沉澱池,是從水庫中抽出淤泥的第一個去處。「污濁的泥水」是淤泥來到沉澱池時的最初樣貌,然後,經過少則一年、多則兩年的反覆沉澱、曝曬,泥水成為爛泥、最後成為土方,再由一輛輛的砂石車送往北水局找到的落腳處。

然而,這些淤砂很難做高價值的利用,有價值的只有上游的砂石,公開標售每一立方約是20塊新台幣;下游的泥水則如同爛泥巴,沒有什麼特別的用處,若是要轉作輕質建材,費用一立方就要上看千元,因此通常僅拿來填補,目前的去處是正在填海造陸的台北港,等到台北港完工將會另外填到沉澱池。

保護水庫水質和水量的方法,除了難以和大自然速度匹敵的清淤之外,也許在水庫周邊及上游禁止土地開發,並且種植樹木保護水土是更能防範於未然的。國外各大水庫都有設保護帶,台灣地狹人稠,水庫上游土地開放使用,一直面臨開發壓力,若能劃設保護帶,或可作為預防水庫淤砂問題的方法。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