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的無魚世界? 水與海洋
台灣是座海洋之島,漁業資源豐富,一年四季隨著季節的變換和大自然的恩惠,擁有各式各樣的魚種,不同的漁獲餵養並滿足生活在這塊島嶼的人們。
2015/05/11 16116
黑皮 (CC BY-NC-SA 3.0 TW)

台灣是座海洋之島,漁業資源豐富,一年四季隨著季節的變換和大自然的恩惠,擁有各式各樣的魚種,不同的漁獲餵養並滿足生活在這塊島嶼的人們。但近年魚獲量大幅減少,這樣的問題不只是台灣面臨的漁業困境,也是全世界所都面臨的問題。

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科學》期刊中發表對海洋健康狀況的分析報告並提出警告,若政府、企業及海產消費者不處理海洋隱藏的種種危機,將要面對海洋食物安全及億萬人生計的重大風險。若現今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吃。

面對這樣的警告,可以想像海洋資源的枯竭窘境。然而,究竟是無魚可吃嚴重?還是沒有魚的世界嚴重?這點很值得深思。

在紀錄片《魚線的盡頭》提到:每當一個物種的消失,可提供的生態服務變少、食物變少、水質變差、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於是忍受衝擊和災害的能力降到最低,應付氣候變遷和濫捕等能力也變差。無關乎陸地或海洋,物種間彼此環環相扣更和人類存亡息息相關,而物種消失看似平靜的背後,所帶來的影響遠比想像的可怕。

二○○○年,傑佛瑞‧哈金斯(JeffreyHutchings)所領導的加拿大團隊甚至指出,在九十個魚群中(大魚及小魚),惡化的過程可能是無法逆轉的。停止捕撈十五年後,牠們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一繼續衰減,百分之五十一開始恢復(主要是表層小魚),只有百分之八全部恢復。

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眾多生態系統是否已經跨越不可逆性的門檻?大型掠食魚的數量減少,深沉且久遠地修改了海洋生態系統的運作。被壽命短的小型物種所主導的生態系統,變得較不穩定,也因此,面對海洋的危機,環保團體於近年推動「永續海鮮」的概念。

永續海鮮強調吃海鮮又不傷害海洋的辦法,讓即使是坐在餐桌前的海鮮選擇,還是可以為海洋環境保育盡份心力,避免食用瀕危品種或以破壞生態的方式捕撈或養殖的海鮮,以減緩海洋資源匱乏的危機,達到永續漁業的目標。同時透過相關活動的辦理及台灣海鮮選擇指南 的製作讓國人認識及了解「永續海鮮」的概念,再從觀念提升至「永續海洋」的理想。

然而「永續海鮮」的想法雖立意良善,但終究還是只是替代方案,人們只是間接將口腹之慾轉向養殖或資源還算豐富的魚類,根本問題的解決還是有限。或許有沒有魚吃或有沒有魚的海洋,對多數人而言還是很久的事,不痛不癢。但若仔細思考,如所有陸地和海洋的物種,消失殆盡,那麼人類還能存在?就算存在,又還能有甚麼意義? 故事背後的真相有時反而越容易忽略。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