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越兩國的鯨豚保育觀 生物多樣性 環境正義
抹香鯨(Physetermacrocephalus)在台灣屬於一級保育類動物,在10月15日嘉義東石海岸邊發現擱淺死亡。
2015/11/26 12454
Bernard Spragg. NZ/Flickr

抹香鯨(Physetermacrocephalus)在台灣屬於一級保育類動物,在10月15日嘉義東石海岸邊發現擱淺死亡。事過一天,居然發現其牙齒被民眾偷拔去當作印章,飾品。不禁令人憂心動物保育教育在台灣「慘烈」的實況。

抹香鯨分佈廣泛,五大洋都有機會找到他的踪跡。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抹香鯨被列於易危動物。主要是因為抹香鯨生長速度很慢,每次懷孕的間隔很長約4~6年,而且每次只產一胎, 所以就算現在商業捕鯨已數量劇減,還是遲遲無法讓抹香鯨的數量回升。

鯨魚為什麼會擱淺在海岸上呢?對於擱淺,專家眾說紛紜,至今還是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最近也有專家研究,台灣東部海域可能是鯨鯊及神秘的巨口鯊的重要棲息地。

因為鯨豚資源豐富,在日據時代,台灣的捕鯨業也是重要的產業之一。漸漸的,捕鯨因與保育的訴求相衝突而漸漸邁向永續經營,開始走向賞鯨的觀光業。台灣也有當初從漁民轉業從事賞鯨觀光的船長分享說:鯨豚有人性,知道船有沒有敵意,如果沒有敵意,就會主動靠過來,現在再補殺,會下不了手。

現在,護鯨的觀念也漸漸在台灣民眾的心中萌芽,雖然這次發生了抹香鯨偷拔牙事件,但在鯨魚屍體被解剖後,發現鯨魚胃裡的大量的垃圾,台灣民眾的反應都是覺得可憐甚至覺得對不起他。

越南國家版圖俱有東西狹窄的地理特性,擁有3,260 公里的海岸線 (台灣為1,520公里),生活與海的關係密切,他們國家人民許多是以捕魚為生,並有供奉鯨豚的信仰,視之為海神。越南人民不斷傳講,每當漁船遇到大風大浪時,鯨魚就會及時出現並在船的兩邊保衛,幫忙抵住大浪,保護漁船安全回港。

所以住在海岸線的人民每當發現海岸上鯨魚擱淺,都會盡力救助。而已死亡的鯨魚,會先在海岸進行一個傳統的葬禮儀式,再到廟的外面埋葬三到十年不等,之後再將骨頭挖出來,供奉起來,小隻的就放在紅色箱子裡,大隻一點的就裹上紅布放在廟中供人供奉。許多廟幾乎都供奉著不只一隻鯨豚,保佑著村里的人。可見鯨魚在越南人的民間信仰中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位很類似台灣漁民祭拜的媽祖。

越南國家本身對鯨豚的自然研究十分稀缺,反倒是散佈於海岸線各處的大小廟宇完整的保存著這些鯨魚的骨骼,也因為他們收藏鯨魚骨骼的文化與信仰得以彌補對鯨豚自然科學研究的不足,台灣也有鯨豚研究團隊到特別到越南的鯨魚廟尋找骨骼的資料。

一樣是海岸文化,對於鯨豚,台灣經歷了捕鯨、賞鯨與護鯨三個發展。越南,沒有豐富的科學活動,但民間信仰讓他們知道尊重這種動物,更視之為海神。兩國這樣看待這個動物的方式,是如此的不同。到底,鯨豚保育的成敗是繫於保育,還是繫於信仰呢?還是兩著皆有呢?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