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降溫亟需整體計畫與行動 氣候變遷
近來溫度暴熱,六月剛開始台北市就創下120年來的六月份溫度新高,甚至已經到不能待在戶外的程度。
2016/06/03 14565
Maarten van den Heuvel,取自Unsplash

近來溫度暴熱,六月剛開始台北市就創下120年來的六月份溫度新高,甚至已經到不能待在戶外的程度。可以預期未來的高溫與氣候劇烈變化會一直辦隨著我們,特別是在城市生活的絕大多數的人民,究竟我們要如何因應呢?

中研院院士劉紹臣曾指出,台北市熱島效應較之45年前顯著3倍。對照當前情況,值得我們警惕在心。

高溫其實是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例如在美國,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每年平均約有650人死於高溫暴露,比颶風、龍捲風和地震合計還多,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因過熱加劇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發病死亡人數。至於台灣每年因過熱死亡人數,疾管署雖有統計,但並未公開相關資料。

因過熱死亡的事故大部分發生在都市,都市每年升溫速度約是地球其他地方的兩倍。都市熱島效應肆發威下,很多人呼籲要民眾節能減碳為地球降溫,但這麼熱還要省電,恐怕不容易辦到。

我們認為,平時節能減碳固然重要,但也不能過度勉強。都市降溫應該從城市環境的改造著手,才是治本之道。

一般認為造成都市熱島效應的原因包括:(1)都市充斥鋼筋水泥建築、柏油路面等熱傳導率和熱容量都很高的人造物,會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2)植物具有含水、並透過水分蒸散降溫的功能,但都市植物種植面積過低;(3)建築物林立,空氣無法流通;(4)氣機車和冷氣運轉產生的廢熱;(5)工廠、汽機車排放的空氣污染物漂浮在空氣中,阻礙熱氣逸散。

至於都市降溫的方法,其實不外乎增加都市綠地、屋頂綠化、建築物及道路工程材料改良、建物風向流通規劃等等,但我們缺少的是實際的整體計畫,這是台灣六都市長都還沒完成的功課。

例如在美國洛杉磯,看到該市的平均氣溫從1878年以來上昇了2 °C,並預估在本世紀中市區每年面對35°C「極端高溫」的日數將有22天,是過去長期平均的4倍。為了對抗暖化,洛杉磯市計劃在2017年前將10000棟房屋換成深色屋頂,以降低屋頂高溫,並增加路樹種植面積以及更換反光道路鋪面,目標在2035年前降溫1.65 °C。

從洛杉磯的例子可以看出,對抗都市升溫必須有計畫的進行,方式包括:訂出都市降溫的目標,盤點所有可用的降溫工具以及降溫能力,例如應該種什麼樹可以達到最佳的降溫效果,預計幾年內要種多少棵;將一般水泥道路鋪面更換為透水性鋪面,可以有多少降溫貢獻,未來計畫更換多少面積;增加屋頂、陽台綠色植披可以涵養多少水分,降溫效果如何,預計綠化面積為何,如何透過法規政策鼓勵等等。

台灣有七成人口居住在都市中,都市環境的好壞深深影響國人的生活品質,而都市高溫正深深威脅都市的居住安全,如何為都市降溫,需要有遠見的市長們提出長期的「都市降溫計畫」,列出方法,訂定時程,才有可能稍解高溫的嚴峻挑戰,做好城市的調適。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