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屈原的環境對話 環境正義
其實屈原不止是詩人,還是哲學家,作品中充滿哲理。
2016/06/08 14152
Cheng Feng,取自Unsplash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先後任三閭大夫、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驕傲,加上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兩次被流放到漢北、江南地區。

其實屈原不止是詩人,還是哲學家,作品中充滿哲理。端午節既然是紀念屈原的節日,我們就來透過三閭大夫的作品,僭越的幻想一下,屈大夫會如何思考現代的環境議題。

先從《離騷.漁父篇》說起。屈原被放逐後,在河邊遇到一位認出屈原的漁父,就問屈原為什麼來到這荒涼之地,屈原看著河中的滾滾黃流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被放逐至此,但漁父認為通達事理的人應該對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漁父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

同樣一條河,屈原和漁父的感受如此不同,兩人代表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堅持原則與順應社會。在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爭論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漁父,為了繼續便利的生活、為了維持競爭力、為了取得低廉的能源與物資,我們選擇妥協,默認對於環境某種程度的破壞,有多少人能保持「獨醒」精神,思考環境後果並做出不一樣選擇?

相較於《離騷》的陰鬱,讚頌諸神的《九歌》則活力滿盈。從太陽神「東皇泰一」、月神「雲中君」、死神「大司命」、生神「少司命」、河神「河伯」、「湘君」與「湘夫人」、到山鬼、戰神,屈原時而化身為女巫祈求神祉的降臨,時而化身為神的代言人,回應凡間的呼喚。詩人用謙卑的態度描繪人與自然之神的對話,殷殷期盼著河神的降臨,又震懾於太陽神的威嚴,有時則在山林間苦苦尋覓山鬼的蹤跡。現代人讀《九歌》,或許能找回古代華夏民族尊敬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份純真。

最後,屈原在被譽為「千古奇文」的《天問》中,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提出一百七十幾道問題,他問天地如何形成?日月星辰為何出現在我們看到的位置?為什麼天有九重?有誰去實際測量過?從日出到日落,太陽走了多遠?是否有冬天常暖、夏天常寒的地方?透過這些問題,屈原引領當時的人思考世界的起源,與其他當時的人類所不能理解、測量、計算的事物,所以只能問「天」。如果詩人來到現代,他會問什麼問題?或許「人類能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或者「人的欲望是否有所止境」,會成為天問的最後一題也說不定。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