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合歡的清除,看台灣環境治理的盲點 生物多樣性
這是一場持續半世紀的戰役。
2016/09/26 15022
鵬智 Bird 賴 Lai/Flickr

這是一場持續半世紀的戰役。

原產自中南美洲的銀合歡,十六、十七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輾轉傳入東南亞,隨著殖民者的腳步登陸台灣;1960年代台灣大力推動經濟造林,看上了銀合歡的潛力,但很可惜後來不敵進口紙漿價格,最後只能任其荒蕪 。今日恆春關山一帶滿坡銀合歡林,無言地訴說這段過往,而更令人頭痛的是,生命力極強的銀合歡,已成為全台山林生態多樣性殺手,是政府亟欲排除的頭號外來種。

屏東恆春半島日照充足,是銀合歡入侵的一級戰區。日前屏東林區管理處即規劃以「移除造林」方式,全面砍除銀合歡,栽植原生樹種,再以防風網、植生木樁等強化水土保持,並透過後續六年加強撫育,期望能徹底根除,收復失土。

這是公部門重視生態、積極復育的具體行動,值得讚賞,但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究竟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思維進行環境治理?

根據監察院去年調查報告(104財調0014)指出,銀合歡於1916年已紀錄為全島性之外來植物,但國內僅恆春地區進行調查,其他地區迄無調查其覆蓋面積;概估恆春半島地區銀合歡分布面積為5,085公頃,其中林務局轄管土地面積約2,886公頃、國家公園、國有財產署等公有土地約1,418公頃、其他事業用地及私有土地約781公頃。

單單一級戰區恆春半島的銀合歡就高達5千公頃,但2015年林務局全島僅完成劣化地復育 569 公頃 ,如需全面清除銀合歡,傾全林務局之力,也需要10年以上功夫。此外,全面砍除加上水土保持工作,銀合歡整治所費甚鉅,據媒體報導每公頃約需70萬元,這還不包含後續六年加強撫育的費用。

面對外來種銀合歡,到底是否值得花費這麼多的人力物力來處理?本身就是個議題。

在整體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治理的優先排序,成本效益的考量與最終的影響評估就顯得十分重要。很可惜的是,政府單位在處理類似議題時,總是疏於說明政策背後的環境、社會與經濟考量,更別提政策背後的科學基礎,但往往這些才是在進行環境治理時,最重要的一環。

處理過度入侵外來種無可厚非,但以什麼時候處理?以何種方式處理?處理到什麼程度?用多少時間多少金錢?除了工程思維,委託廠商進行外,有沒有可能開放其他民間參與,引導產業發展的可能?這些其實都可以再深究。

真的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光是恆春地區5千公頃,如以除惡務盡的方式進行,就可能是耗費30到40億,持續十幾年的大事情。林務局一年預算僅60多億,也不可能只做這件事,有沒有可執行性,答案幾乎已經呼之欲出。

屏東林管處規劃先以主要道路兩側、海岸林、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和危害嚴重區域優先防治,但如果真是生態考量,與主要道路兩側又有何干?這僅是交通易達、成本較低、效果明顯(看的到)而已;如果是以生態考量為主,是否要納入其他生物調查研究,列出多樣性熱點、有特別保存意義、優先治理的區域,將預算花在刀口上呢?

上述監察院調查報告特別指出,農委會應加速利用科技化方法調查銀合歡於全國之分布及覆蓋面積,據以擬定適切之防治或控制計畫,維護原生植被,並避免徒增後續須改植造林之成本。對於這場半世紀戰役,我們對於『敵人』又了解多少? 是不是還有其他不可入侵的「多樣性聖域」受到忽略?對於入侵不嚴重的區域,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可以提早預防?

2008到2010年間,林務局就曾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針對銀合歡砍除造林進行研究 ,研究團隊特別提醒銀合歡入侵防治,應先對於土地利用型進行管理與監測,未被銀合歡入侵之土地應繼續維護,避免裸露地及荒廢地產生,如此能有效降低銀合歡每年入侵之擴散速率。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採納研究建議,國有林地上有被入侵風險的裸露地及荒廢地,可不可能用更有創意的方式,提供鄰近居民使用,透過民間力量阻止銀合歡擴散?

舉例來說,在肯亞,我們看到肯亞政府用非常低的費用將土地租給農民進行混農林業使用,但要求農民必須有一定面積的比例造林,等樹木長大後,再換一塊土地租用,這種概念有沒有可能運用在銀合歡預防性治理,其實都可以討論。

對於既存銀合歡類似防火帶的概念是否可運用,透過密植速生樹種加強撫育,建立起天然綠色屏障,假以時日再斟酌收復失土,或許也是治理的選項之一。

卯起來用力砍銀合歡看起來很有效,但有什麼外來種是真的可以「砍光」的?為什麼要砍光?相信林務局也未必認為自己有此能力吧!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