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喬治! 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
美國夏威夷森林部門一月發布一則訃文,標題是:再見了,摯愛的蝸牛,一個物種。很不幸的,無一倖存。
2019/05/15 16387
Aaron K. Yoshino

美國夏威夷森林部門一月發布一則訃文,標題是:再見了,摯愛的蝸牛,一個物種。很不幸的,無一倖存。

這種蝸牛叫做夏威夷樹蝸牛,大概有一英吋長,身體是灰色的,觸鬚也是灰色的,錐殼是米棕色的。最後一隻現生蝸牛名叫喬治,十四歲。

科學家說,這是今年第一個滅絕的物種。

喬治去世的消息雖引起媒體熱烈報導,但很快就被遺忘了。對於物種滅絕的新聞,人們已經習以為常。

喬治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在2012年早牠滅絕離去的「寂寞喬治」,一隻厄瓜多Galápagos的烏龜。

緊接著,澳洲政府二月宣稱一種位於荊棘岩礁BrambleCay 的類鼠生物已經滅絕。

四月,中國政府媒體報導,一隻長江母班鱉死亡,「牠所屬物種可能隨牠而去」。

物種滅絕的問題起源,指向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雙重衝擊,人類要是不覺醒,並採取行動,暖化與滅絕的兩極發展,將會威脅人類自己的生存。

最為人熟知的滅絕物種或許是恐龍,而瀕危物種是指現在仍在,但未來即將消失的物種。

附註:

美國國會2013年通過將每年五月第三周的星期五,訂為「瀕危物種日」,藉以彰顯美國1973年立法通過「瀕危物種法」的成就,並提醒所有美國人都能致力保護瀕危物種。

今年美國的瀕危物種日就在這個星期五。

https://www.newyorker.com/....../climate-change-and......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