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並非上帝之手,預防破壞勝於恢復生態 水與海洋 生物多樣性
聽到瀕臨絕種生物數量開始恢復,往往令人振奮,但複雜的生態系不是數字加減遊戲,解決一個問題,常常可能產生更多問題。
2019/06/10 15591
Ben Lei,取自Unsplash

聽到瀕臨絕種生物數量開始恢復,往往令人振奮,但複雜的生態系不是數字加減遊戲,解決一個問題,常常可能產生更多問題。

4月底美國加州蒙特里海灣水族館的科學家們,於生態與演化期刊發表一篇研究指出,被視為保育有成,從過度捕撈、瀕臨絕種陰影中恢復數量的大白鯊,對當地生態系,特別是另外一種瀕危生物海獺,已產生負面影響。

生物間最直接、最強烈的關係是「食物鏈」,也就是「吃與被吃」的關係,但除了這些直接可見的影響外,還有許多更複雜、不易察覺的關係必須要注意。大白鯊的主食是富含油脂的海豹或海獅,偶爾也會誤認海獺為食物;這種試探性的啃咬是雙輸,大白鯊浪費能量覓食、海獺則遭受致命傷害。

人類嘗試扮演上帝之手,認為只要適當介入,瀕危生物即有恢復一天,但實情往往是,當我們涉入更多,才真正開始學得更多(夠謙卑認真的話);也因此現代保育概念才會轉變為迴避、減輕衝擊,最後才是補償。這當中寓含一種謙抑的思想,提醒人類時刻都不能自以為是,假扮上帝之手。

大白鯊的研究正提醒我們,面對大自然,任何行為,包括科學,都要更加謹慎。

延伸閱讀: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hen....../......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ce3.5209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