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敏感度的最新研究說些什麼? 氣候變遷
到底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在未來會有多嚴重?這是關於氣候變遷衝擊最基本的問題,也最難以回答。
2020/08/13 15722
NASA,取自Unsplash

到底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在未來會有多嚴重?這是關於氣候變遷衝擊最基本的問題,也最難以回答。根據一份發表在先進地球與太空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氣候的最佳與最壞情境互見,但暖化趨緩是最不可能出現的情境。

此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氣候敏感性(度)」,究竟地球對於溫室氣體有多敏感,究竟氣候系統會如何回應溫室氣體的不斷排放?假設二氧化碳濃度是前工業時代的兩倍會如何?事實上,這個假設已經不是假設。在150年前,也就是1870年左右,二氧化碳濃度大概是280ppm,所謂兩倍就是560ppm。2020年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是414ppm了。

根據1979年的Charney Report,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為前工業時代的兩倍,地球的氣候敏感度大概落在1.5℃到4.5℃(2.7到8.1華氏度)。這個「邊界框架」迄今沒有多大改變。暖化肇因於溫室氣體抓住本應反射回大氣的熱,這是大家公認的常識,但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大氣的物理變化、水蒸氣、地表冰雪的融化,其消失都會加速氣候變化。於是,問題轉變成:氣候暖化可以改變雲的大小、密度、壽命。而反過來,根據雲的不同特性,雲也可以惡化或降低全球暖化的情況。

儘管整體氣候敏感性改變不大,但實質內容卻愈來愈細緻了。現在,綜合所有影響氣候變化因素的最新研究說,有66%機會,氣候敏感度大概是從2.6℃到3.9℃(4.9到7華氏度),也就是增溫更多一點,但最高溫不會那麼高。而這個「氣候敏感性」的調整,讓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再那麼「不確定」,可以作為各國減量的參考。雲的研究,縮短了人們認知的距離,也縮短了氣候敏感性的距離。雲無法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但會讓情況更糟。

但縮短氣候敏感性的距離到底意味什麼?第一,反擊「不確定性」的氣候否定論,愈不確定,就愈不可信,決策者就愈恣意妄為或消極不為;為達成巴黎協定世紀末不增溫超過2度的目標,一定要確保世紀末二氧化碳濃度不會超過前工業時期的兩倍。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orst....../......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