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藻礁未必擁核 別太政治 環境法治
藻礁公投是照妖鏡,核能只是遮羞布,掩蓋現有準備與氣候決心不足之事實。
2021/02/27 18226
圖/維基百科-桃園藻礁海岸(CC BY-SA4.0)

農曆年剛過,台美氣候政治兩樣情,美國拜登組成氣候夢幻隊,聲勢大漲;台灣則是陷入漩渦,一旦藻礁公投通過,馬上衝擊二○二五「天然氣五十%、煤卅%、再生能源廿%目標」的氣候布局。

這逼得府院黨三軍齊發滅火,甚至喊出支持公投就是支持核能、支持國民黨的對立言論,但從藻礁跳到核能,實在跳得太快、太政治了。

二○一七年蔡政府提出5+3+2能源轉型規畫時,正好是天然氣最熱,美國首度成為淨天然氣出口國的一年,主流論述為「棄煤揚氣」;但不過五年光景,已有超過一一○個國家,包括與台灣相似的發展型國家如日本、南韓,相繼宣布二○五○碳中和目標。

國際情勢驟變,現有二○二五能源配置已非超前部署,第三接收站氣候價值正在下降,於此同時,天然氣於整體氣候戰略角色如何重新思考?

首先,能源供需是數學問題,是發用電量之計算,不必然發電一減就要一增,仍有用電管理面。能源需求、供應持續隨經濟成長而增加,本就落入「成長無極限」迷思。追求能源需量與經濟成長脫鉤,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是任何綠色轉型國家必須跨越的障礙。

只靠核能增加發電,是飲鴆止渴,跳過太多諸如碳稅、碳交易等節電、產業轉型誘因;電價、電能管理與需量控制;再生能源儲能與加速應用等政策工具實施之可能性,也沒有真正逼迫自己窮盡一切努力,即輕易放棄藻礁背後所代表「自然的價值」。

其次,能源選擇也包含時間因素,非核家園一定要發生於二○二五嗎?以核養綠為何不行?再生能源、天然氣、核能三者是互斥選項嗎?世間哪有絕對的政策,晚幾年會怎樣?護藻礁一定是國民黨獲益嗎?

太多政治立場,無助氣候治理,應正面看待公投,但更關注5+3+2能源配比。即使三接順利興建,八成火力發電結構仍如芒刺在背,如何最大化再生能源發展,特別是都市地區。爭議落幕後氣候戰略要往哪走?如果必須犧牲藻礁,夠分量的「氣候籌碼」在哪?鬼扯「停深澳,換三接」這類政治交易,無法令人信服。

藻礁公投是照妖鏡,核能只是遮羞布,掩蓋現有準備與氣候決心不足之事實。不管藍綠,不願意為「自然的價值」發聲的首長,無法帶領台灣轉型,不值得支持。請問,你今天連署了嗎?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10年2月27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