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時論:氣候世代應尋找新的政治共同體 氣候變遷
聯合報21日刊登「能源迷航…政府隱形 碳中和成死穴」一文為台灣的能源轉型下了很好的註腳。
2021/04/23 18238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現正在上演能源轉型迷航記,這不是單純鬧劇,而是國民健康的災難,生態環境的浩劫。

國際定義的能源轉型是轉向「零碳」的過程。執政黨高舉能源轉型大旗,內核卻是「2025年非核家園」。非核既與能源轉型無關,躁進的、無謀的非核更有害於能源轉型。

德國經常被拿出來為台灣非核家園政策的正當性背書,然而德國在2000年推動能源轉型(energiewende),一開始的目標是減少能源部門的碳排放,其方法是發展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燃料,不包括非核。2011年3月福島核災事故發生,同年8月德國政府才宣布2022年關閉境內所有核電廠,當時德國再生能源的比例是多少?是20.3%。也就是說德國是先有2成的再生能源為底氣,才進一步談11年後關閉核電廠;而台灣的情境卻是在再生能源比例不到5%的情形下,趕在9年後全面非核。更何況德國併聯歐洲電網,有法國過剩的核電作為後盾,根本不怕缺電問題。台灣孤懸海上,又能與誰併聯電網?

自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發布《1.5℃特別報告》後,「2050年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唯有這條路徑才能實現《巴黎協定》所訂定的,控制全球升溫1.5℃以內的目標。然而,民進黨在「非核家園」神主牌下提出的能源目標是到2025年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相當於有80%是高排碳的化石燃料,配合聯合報獨家取得的台電預估用電量在2030年將成長2-3成,從「總量」來看,10年內天然氣用量將成長2倍,燃煤用量也有很大機率比現在還高,加上我國人口負成長,到2030年台灣人均排碳量排名將一路狂飆,成為舉世聞名的高碳島。

說穿了,2025年非核家園是「政治口號」而非「能源政策」,沒有科學基礎、不符合台灣現實,更說不清為什麼是「2025」而不是2035/2045/2065。台電也坦承「電源開發至少要提前十年部署」,但近年的能源重大建設哪一次不是「十萬火急」,中火不顧台中空汙嚴重執意重啟退役的燃煤機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連幾年都不能等,非蓋在珍貴的藻礁生態區周邊不可,在在都顯示2025非核家園目標的不可行,已經到削足適履的程度。那2025年之後呢?台電的說法是「要靠科技研發,找出更新的減碳技術,才能達成碳中和」,白話講就是現階段的能源配比不可能實現2050年碳中和,只能等待新技術的出現,這就叫坐以待斃。台電作為技術官僚,明明看到問題,卻選擇了政治正確的沉默,這是台灣人的悲哀。

在政黨操作下台灣長期在各種議題上不斷分裂,自然價值不應像統獨一樣被分裂,新的生命共同體要有新的政治語言。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氣候變遷,我們都是「氣候世代」,共同應對氣候變遷允宜成為新的全民共識,政府、政黨、企業、人民應該共同努力。

本文經修改標題及內文後刊登於110年4月23日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407621?from=udn-catelistnews_ch2&fbclid=IwAR2DajJQeMnjDDEOxd3zudqXzDu2Tvkgwcmxzf7lIzJWG6J_brppOPHToLI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