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樹都系列(四):樹是城市空氣清淨機,潛力無窮 生物多樣性 環境法治
行道樹顧名思義與道路緊密相連,而道路是現代城市的重要命脈,交通樞紐,因此,行道樹之栽植、修護、管理、處分,除了美化、景觀之考量外,與空氣品質最為相關。
2020/03/10 23268
圖/Hugo_ob

城市裡的樹,多半是「個體戶」,因為各種景觀、綠化需求而單獨存在,少部分幸運樹木,三五成群棲身於公園綠地內,即便是首都台北,市區內仍然缺少「都市林」。

不考慮市郊山坡地,行道樹無疑是城市裡面最多,且最需要被重視的樹群,公園綠地樹木次之,最難以計數的,則是其他公私有地上的樹木;同樹不同命,所在地不同「待遇差很大」,行道樹、公園綠地樹木,受到公家單位一定照護,但相關規範仍舊欠缺;而其他樹木則是生死枯榮,各憑運氣,看遇到什麼樣的土地所有權人。

傳統城市發展的脈絡,樹木只是點綴與陪襯,並不是城市發展的一環,至少定位是不明確的。根據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統計,台北市行道樹約有8.7萬棵(不知高矮胖瘦),已開闢公園綠地約895處,約1,465公頃,但很大部分是河濱公園或市郊,至於有多少樹木資源,沒人知道。

因此,如果想窺探樹木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可以先從行道樹開始。

行道樹顧名思義與道路緊密相連,而道路是現代城市的重要命脈,交通樞紐,因此,行道樹之栽植、修護、管理、處分,除了美化、景觀之考量外,與空氣品質最為相關。

目前,主管機關種植行道樹時,雖然會注意美化需求、植栽空間、樹木環境耐受度,選擇不容易遭汽機車廢氣影響的樹種等,但並未看重樹木淨化空氣之潛力,多以「吃苦耐勞」低維護成本樹種為優先;但事實上,樹木減汙實力有目共睹,如環保署早自民國八十四年推動設置空氣品質淨化區,推薦抗空污優勢樹種45種,並詳細說明對各類空污吸附效益,以行道樹為城市空污解方,絕對有其效益。

樹木吸收空污分為兩部分,隨著氣孔氣體交換將汙染物留在體內,或是利用繁茂枝葉,凹凸不明葉表面、多氣孔及絨毛,甚至是黏性油脂和汁液吸附塵埃。遇上大雨枝葉又被清洗乾淨,如同天然的空氣清淨機。

早於20年前USDA Forest Service,就有針對城市樹木抗空污潛力進行城市模擬,認為城市如果完全被樹冠覆蓋,「每小時」即時減少空污效益為,降低臭氧15%、二氧化硫14%、粒狀汙染物13%、一氧化氮8%,以及一氧化碳0.05%等。

當然,城市樹冠覆蓋率要達到100%非常挑戰,但已經有不少城市樹冠覆蓋率可達20%,如此一來,一天八小時累積減少空污潛力,仍然高達臭氧24%、二氧化硫22%、粒狀汙染物20%、一氧化氮12%,以及一氧化碳0.08%等(實際植物吸收效率非線性,此處僅為簡單推估)。

過去選擇行道樹時,缺少中心思想,沒有強烈希望透過樹木達到的功能,以至於樹木流於附屬、景觀或是工程需求,停留在「個體戶」的層次,罕有討論樹木集體效益、都市林的功能。

但如果我們問的是,城市行道樹規劃,如何最大程度減少空污,整個規劃方向,空間配置就會有所不同。對於樹木的投資與對待方式,包括規範效力,也會不一樣。


「台北樹都運動」另有國小繪畫、國小國中高中散文、高中新詩比賽💕(3/20截止),詳細辦法與理念請見網站:http://www.eqpf.org/treecapital/index.html。


#台北樹都運動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