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悲傷地球日 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我們的物種」。然而在政府接二連三的錯誤環境政策下,台灣生態的未來令人擔憂。
2019/04/23 35638
澎湖馬公市篤行十村文化園區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我們的物種」。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多樣地形,本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但在政府接二連三的錯誤環境政策下,台灣生態的未來令人擔憂,讓我們的地球日充滿反諷。

 

例如四年四千二百億前瞻基礎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以親水、治水為由,通過大量河域水泥化工程預算,將河床改造成水泥石階,使洄游魚類無法溯源;又興建高聳垂直的水泥護岸,讓濱水動物如食蟹獴、水雞等無法靠近河床喝水、覓食;近期屢屢登上新聞版面的苗栗石虎公園,本末倒置地將原本石虎棲息的溼地剷除,改鋪設水泥工程,竟也獲得8千萬前瞻經費。凡此種種,不勝枚舉。2016年前瞻計畫上路後,這些荒謬的水泥工程充斥全台大小水系,而且都已陸續完工。可以預見的是,這樣一個先框預算,再想要做什麼的躁進水利政策,只需兩年時間,就足以對台灣生態造成破壞性的傷害。

 

躁進的除了水利工程外,還有能源政策。為了達到2025非核家園,不惜用八成火力發電加以替代,與國際上努力淘汰化石燃料、對抗氣候變遷的共識背道而馳。四面環海且地勢陡峭的台灣是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下最脆弱的國家之一,極端氣候將破壞植被與珊瑚礁,縮小海陸生物棲地。此外,為了因應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到50%以上的政策,中油規劃在大潭藻礁上興建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竟也火速通過環評與內政部開發許可,這將使被國際保育組織視為「世界海洋保育希望熱點」的大潭藻礁完全消失,讓我們這一代人承擔藻礁殺手的罪名。更遑論2025再生能源達到20%的大躍進政策,用大量土地、海域空間換取電力,導致大量埤塘溼地鋪上太陽能板,阻礙光合作用與氣體交換,而離岸風機對蝠類、鳥類以及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的影響如何迴避,自然也無法細究。造成台灣生態危機的這些政策,其來有自,可有人願意面對?

 

號稱影響台灣未來的2020總統大選即將登場,檯面上的政治大咖們,有經濟一百分的武鬥派,有堅持「我的改革才是真改革」的聖戰士、也有被媽祖託夢的魔法師,卻未見有任何一人為台灣多元物種請命或以改良環境為號召者。出馬角逐美國總統的前華盛頓州州長Jay Inslee,在其第一部競選影片公開宣布,氣候變遷將是其頭號國務,因為「氣候變遷是當代最迫切的挑戰」。他期待自己是第一位白宮的「氣候變遷總統」。

 

台灣的發展路徑已經「遠遠的」脫離了「低碳」與「生態平衡」的世界主流軌道,我們還有可能有這樣的總統候選人,提出以「氣候變遷/生態多樣性為首要國務」的政見,帶領我們邁向美麗環境的未來嗎?


本文經節錄後刊登於108年4月23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