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真政治與虛無政治 環境正義
「認真的政治」可能把台灣帶向環境、經濟高度風險的高碳經濟;但撲朔迷離的「虛無政治」,也從未向國人展現出低碳的決心。
2019/02/27 48009
圖片來源: 中時電子報

有意參選2020總統大選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前天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當能源不足的時候,「願意重啟核四」,並強調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處理核廢問題。

 

另一方面,蘇院長在春節年後已經明確表示要貫徹2025非核家園。不論是好是壞,民進黨在非核路線上表現出不撓的認真與堅持,可謂「認真的政治」。對比之下,朱前市長日前這席話有多認真? 意志有多堅定? 目前還看不出來。例如所謂能源不足是什麼意思? 預設的經濟成長與能效優化背景為何? 處理核廢料的方案有哪些? 啟用核四又要為台灣帶來什麼未來? 如果沒講清楚就是另啟能源之爭的戰端而已。「安全,安全,安全」的口號固然重要,但格局有限,用2012年的思維,恐怕無法打贏2020的選戰。

 

台灣為能源議題爭論不休數十年,「供應無虞」早已不是唯一考量,人民要的是兼顧經濟、環境與安全的能源正義。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全球暖化、海洋酸化與空氣汙染,是對地球有害的發展模式,所以世界各國才呼籲要邁向低碳經濟,這是全球包括台灣需要的能源轉型,也是巴黎協定與往後世代所期待的低碳未來。

 

公投之後,在能源政策上多數國民做出「逐步淘汰火力發電」、「不要為非核設下2025年限」的選擇,執政黨有義務尊重這項決定,為台灣保留實現公投結果的可能選項。即便執政者不支持核能,也不應該斷送後代子孫選擇的權利。因為我們不知道把火電提升到8成以上對空氣品質以及國民健康的影響;也不知道未來國際對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國家會有什麼不利益;不知道氣候變遷會不會突然加速;不知道仰賴天然氣管線遍布全國的安全風險;而我們知道淘汰燃煤是國際趨勢;躁進的非核家園政策會讓我們面對進口能源、風電外商都失去議價能力。

 

為了貫徹「2025非核家園」目標,民進黨提出氣、煤、再生能源5:3:2的高碳配方,顯示「認真的政治」可能把台灣帶向環境、經濟高度風險的高碳經濟;但撲朔迷離的「虛無政治」,也從未向國人展現出低碳的決心。

 

朱前市長訪美回國後提出新創經濟、文化經濟、生活經濟三大引擎,他少講的是「低碳經濟」,才有可能為「重啟核四」這四個字找到意義。低碳轉型需要時間,例如設定為2070年,核能在這段期間要扮演什麼角色? 何時才能功成身退達成環境基本法「非核家園」的目標? 短中長期的能源配比方案又是什麼? 這是在提出重啟核四後必須思考的。一個有希望的能源政策藍圖,才有可能贏得共識與選票。

 

本文經節錄、修改標題後刊登於1080227日《中國時報》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